與戲劇水乳交融的當代藝術——裝置藝術與舞臺設計研究
本文關鍵詞:與戲劇水乳交融的當代藝術——裝置藝術與舞臺設計研究
【摘要】:裝置藝術在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主流形式。其自由寬泛的藝術形式,必定帶來多元化跨界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途徑。舞臺設計與各種藝術領域的合作已成趨勢,而與其最為緊密必然是同樣最具空間感的裝置藝術。戲劇舞臺勢必越來越看重和裝置藝術之結合,同樣的裝置藝術也可以結合舞臺設計以便延伸其藝術價值,創(chuàng)造雙贏的藝術成就。本文以裝置藝術這一形式入手,探究裝置藝術對舞臺設計的應用價值,以及戲劇舞臺表現(xiàn)形式與裝置藝術中的融合,分析兩者互通的關系,重新審視當代舞臺設計。
【作者單位】: 上海戲劇學院;
【關鍵詞】: 裝置藝術 戲劇 舞臺 空間設計
【基金】:2014年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計劃A類戲劇與影視學資助
【分類號】:J813
【正文快照】: 舞臺設計是以戲劇為中心,涉及音樂、建筑、舞蹈、雜技、曲藝等多種藝術門類,是吸收性能極強的、最開放的造型藝術。同樣,裝置藝術的概念本身是建筑學的術語,后被應用于戲劇領域,泛指可被拼貼、布置、移動、拆卸的舞臺布景及其零件。裝置藝術與舞臺美術作為兩種藝術門類具有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唐睿;開拓裝飾藝術的材料美[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蘇素芬;;淺談繪畫中的觀念性元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2 石藍;;當代中國意象油畫中文人畫精神之我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3 張旭光;;邁進自由的心境——淺議中國當代藝術[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4 武俊文;“藝術實驗”教學中的新實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張學;;美術教育理論的融聚軌跡及其實踐方式[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12期
6 郭繼鋒;;中國當代藝術的“當下狀態(tài)”[J];當代藝術;2010年02期
7 劉海峰;;論當代中國寫實雕塑創(chuàng)作的觀念革新[J];雕塑;2008年03期
8 龍厚強;任慶薪;;觀念藝術的文化游戲——徐冰藝術簡析[J];電影文學;2008年10期
9 張琦;;文化沖突與情感表達——論現(xiàn)代美術作品中的情感因素[J];電影文學;2009年04期
10 張巖;;從“表現(xiàn)”到“再現(xiàn)”——行為藝術的審美探究[J];電影評介;2012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解玉斌;;觀念藝術的哲學基礎[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鄒操;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觀[D];吉林大學;2008年
3 王建玉;多向化的中國當代美術批評(1978-1989年)[D];西安美術學院;2013年
4 王人杰;新時期美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特征研究(1976-1984)[D];西南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xiàn)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呂錚錚;中國當代藝術中艷俗因素研究與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麗志;論在中國寫實油畫的發(fā)展中素描意識的轉變[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鐵銳戈;解讀當代女性油畫家的精神世界[D];沈陽大學;2010年
5 張巖巖;水墨語言的新視覺[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包雯;融合轉向—符號化語言在多元化時代的跨媒材實踐[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袁鳳;現(xiàn)成物的解讀[D];汕頭大學;2011年
8 高潔;當代行為藝術的審美解讀[D];鄭州大學;2011年
9 張妤;多元化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勃凱;新疆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具象油畫語言運用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劉森林;論裝飾的材質[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段君;;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中的解構意識與方法(一)[J];大藝術;2006年02期
2 段君;;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中的解構意識與方法(二)[J];大藝術;2007年01期
3 黃穗民;;21世紀設計新風潮與裝置藝術[J];東方藝術;2009年21期
4 鄒躍進;;關于裝置藝術的哲學基礎[J];中國藝術;2010年01期
5 張新建;;原生態(tài)·新生代與裝置藝術——寫在何翔宇裝置藝術展之前[J];藝術市場;2010年06期
6 張躍;;張躍裝置藝術作品選[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劉向華;;和合流變——劉向華裝置藝術作品手記[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0年02期
8 高企德;;裝置藝術中的量變質變與空間的關系[J];上海工藝美術;2011年04期
9 ;“我心顫動”裝置藝術[J];航空港;2005年04期
10 ;裝置藝術——激進的美學鋒芒[J];山花;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佘婷;;融入裝置藝術的櫥窗展示設計[A];中國創(chuàng)意設計年鑒論文集2013[C];2014年
2 董函孜;;裝置藝術在短周期建筑的應用研究[A];中國創(chuàng)意設計年鑒論文集2012[C];2013年
3 齊a;;從包裝、策劃說開去[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蔡萌;裝置藝術市場期待厚積薄發(fā)[N];中國文化報;2013年
2 本報記者 劉躍珍;裝置藝術:第四度空間?[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蔡萌;誰來收藏裝置藝術[N];中國文化報;2011年
4 吳亮;初級階段的中國裝置藝術[N];文匯報;2001年
5 陳履生;美術教育應對新的問題要有思想和學術準備[N];文藝報;2003年
6 商報記者 叢曉燕;記憶是成長的作業(yè)本[N];北京商報;2011年
7 張晶晶邋整理;“限制產生力量,自由導向死亡”[N];中國文化報;2007年
8 張粉琴;“失重”當代藝術雙城展在寧舉行[N];新華日報;2008年
9 當代藝術評論家 田木;鳳凰、彩虹與女性幻夢[N];華夏時報;2012年
10 馮俊鋒;蓉城又見裝置藝術[N];四川日報;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周宜寧;情感體驗在裝置藝術中的表達[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2 劉蓮;互動裝置藝術中的新媒介研究[D];江南大學;2012年
3 王銳;裝置藝術的實驗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4 姜超遷;三首中國新媒體聲音裝置藝術作品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3年
5 韓成;現(xiàn)代城市裝置藝術中的地域文化特色[D];安徽工程大學;2013年
6 劉翔宇;淺析公共生活中的裝置藝術[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夏青;裝置藝術與產品設計的互動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8 高旭;電子互動裝置藝術[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9 吳佳瑩;裝置藝術中的符號探究[D];東華大學;2011年
10 韓軍;融入裝置藝術的產品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8402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84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