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特的政治審美思想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阿倫特的政治審美思想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啟示
更多相關文章: 阿倫特 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 漢娜 美學思想 taste 審美思想 通感 民族成員 心理感覺 傳承知識
【摘要】:正漢娜·阿倫特被人們看作是政治哲學家,因而她在哲學特別是政治學方面的貢獻分外被人們所重視。而她的美學思想特別是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啟示作用和開拓價值,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注意。王寅麗女士曾經著文,剖析阿倫特對康德判斷力概念的政治解釋,在政治哲學層面,給人諸多啟示。1其實阿倫特的這些解釋對文學藝術同樣具有寶貴價值,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一、趣味:文學藝術作品質的規(guī)定性趣味(Geschmack、taste)是康德和阿倫特都
【作者單位】: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
【關鍵詞】: 阿倫特;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漢娜;美學思想;taste;審美思想;通感;民族成員;心理感覺;傳承知識;
【分類號】:I01
【正文快照】: 漢娜·阿倫特被人們看作是政治哲學家,因而她在哲學特別是政治學方面的貢獻分外被人們所重視。而她的美學思想特別是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啟示作用和開拓價值,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注意。王寅麗女士曾經著文,剖析阿倫特對康德判斷力概念的政治解釋,在政治哲學層面,給人諸多啟示。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陳望衡;;炫目的學術景觀:美育的凸起——20世紀初社會轉型之際美學現(xiàn)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徐紀陽;;“魯迅傳統(tǒng)”的對接與錯位——論光復初期魯迅在臺傳播的若干文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盧文婷;;破碎的身/影:續(xù)寫與對話——《野草》與德國浪漫主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陸學莉;;宋元小說中唐俠女形象的嬗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7 武卓斐;;此是有情癡:《世說新語》之“哭”[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8 張連銀;;明代科場評卷方式考——以鄉(xiāng)、會試為考察對象[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9 陳占彪;;王的諍臣——胡適論知識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10 吳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間幾則通信的時間問題[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9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躍華;對人與社會的批判與拷問[D];河北大學;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王麗麗;魯迅與《萌芽月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吉瑞;魯迅與《河南》[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麗然;魯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柏彥飛;“誠與愛”:魯迅文學中的道德精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宇琳;微辭婉晦 精義致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梁健婧;《紅樓夢》女性讀者的審美心理探微[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麗鳳;魯迅與臺灣文學的關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傳播視域下的魯迅與《新青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周凱建;阿倫特論馬克思[J];蘭州學刊;2004年04期
2 王寶霞;;阿倫特的“公共領域”概念及其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3 張淳;陶東風;;阿倫特、卡夫卡與極權主義統(tǒng)治的元素[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4 王曉漁;;漢娜·阿倫特,此時此刻[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5 蘇友貞;;阿倫特的《心智生命》及中譯的可能問題[J];讀書;2007年05期
6 孫傳釗;;阿倫特與盧森堡[J];書屋;2007年07期
7 陶東風;張淳;;阿倫特《精神生活·思維》中譯本指謬[J];文藝研究;2009年06期
8 陶東風;;阿倫特式的公共領域概念及其對文學研究的啟示[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汪海;;站在“行動”的立場上——讀阿倫特《人的條件》[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3期
10 涂文娟;;公共與私人:涇渭分明還是辯證融合——漢娜·阿倫特的公/私二分法[J];哲學動態(tài);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高繼海;;“不止是愛情:從阿倫特與海德格爾的書信看二人的關系”[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剛;;哲學的政治實現(xiàn)與政治的哲學實現(xiàn)——馬克思和阿倫特政治哲學的不同路徑[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偉(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阿倫特為什么重要?[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2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蔡青竹;阿倫特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勞動概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漢娜·阿倫特:思想深處的美麗燭光[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陳偉;政治思想家阿倫特的當下意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5 范素;阿倫特深處的矛盾和文本沖突[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6 思郁;阿倫特論馬克思[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肖自強邋(本報書評人);阿倫特與馬克思的路徑疊影[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記者 王胡;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于連獲阿倫特獎[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徐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倫特與亞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劉擎 張念;見解和真相之間,,有時存在著一個裂縫[N];文匯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琳;阿倫特勞動理論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年
2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陳聯(lián)營;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斷問題[D];復旦大學;2007年
4 馬吉芬;阿倫特公共領域的世界性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朱亞男;漢娜·阿倫特的公共領域理論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馬成慧;阿倫特行動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7 樂小軍;政治惡與現(xiàn)代倫理的困境[D];復旦大學;2008年
8 李新安;阿倫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李娟;同情與政治:阿倫特的政治存在論[D];吉林大學;2014年
10 劉穎;公共領域的三重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8154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81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