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閱讀心理與審美接受芻議
本文關鍵詞:文學閱讀心理與審美接受芻議
【摘要】:在文學閱讀中,讀者的閱讀心理會隨著作品故事的深化而不斷進行著自我修正,這個過程不僅是個人的情感釋放和心理缺失補償?shù)倪^程,而且是讀者進行審美的過程,進行文學閱讀關鍵是要做好教學的引導工作,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閱讀取向,精心選擇那些符合他們閱讀情趣和閱讀心理的作品,讓文學的審美促進閱讀者心智的成熟。
【作者單位】: 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
【關鍵詞】: 文學閱讀 價值取向 心理接受 審美需要
【分類號】:I0-05
【正文快照】: 文學閱讀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欣賞,閱讀中并不具備更高層次審美要求的、知識閱讀者對在文本和語言的認識過程,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心理完善,需要閱讀者在閱讀前有充分的準備,也就是讀者對作品的內(nèi)涵意蘊和情感滲透的接受。文學閱讀的主體是讀者,文學所提供的內(nèi)容,由于接受主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慶慶;;《聊齋志異》中的世情悲劇意識及其消解方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2 華泉坤;牛振宇;;理智喪失后的大智——李爾王的“瘋癲”與尼采美學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3 陳文忠;;比較詩學的三種境界——中國比較詩學的學術進程與研究方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武彥君;中國現(xiàn)代文學悲劇精神的演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5 錢曉紅;試論奧尼爾對傳統(tǒng)悲劇的發(fā)展[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6 宋雪;謝勁秋;;俄狄普斯之旅——從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看裘德的悲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尹俊燕;;語文教育中悲劇藝術的審美學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8 方欽;;多元批評視野下的“玫瑰”——《獻給艾米莉的玫瑰》在當代中國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9 陳建春;;人性的壓抑和扭曲——《夜色溫柔》主人公性格剖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余世鋒;;林黛玉形象的美學特征及功能性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劉瀏;;論晚唐詠史詩的煉事與煉意[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2 顧穎;;論漢畫像樂舞圖的悲劇精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姚文放;;新中國的三次“美學熱”[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胡菁娜;;理想的讀者——對“共鳴”理論的反思[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莫其遜;;和諧、圓與中國古代悲劇的“大團圓”模式——兼論西方悲劇與中國古代悲劇之異同[A];東方叢刊(1993年第2,3輯 總第六輯)[C];1993年
6 張華;;魯迅與尼采悲劇觀比較淺論[A];東方叢刊(2004年第2輯 總第四十八輯)[C];2004年
7 孔建平;;比較視野中的文藝美學學科定位問題[A];東方叢刊(2005年第1輯 總第五十一輯)[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阿蕊;戰(zhàn)國策派的美學思想初探[D];西南大學;2011年
4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D];暨南大學;2011年
5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麗麗;李自成傳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黃麗萍;關于現(xiàn)時香港初中戲劇課程的美育導向[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紅巖;魏晉南北朝困厄文人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耿瀟;安東尼·特羅洛普小說世界中的欲望主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康建強;中國古典小說意境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慧君;論阿來長篇小說的悲劇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雅蘭;歸有光文學散論[D];湘潭大學;2010年
3 夏海娟;追尋自由靈魂的重塑,掙脫宿命論的囚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秀紅;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蘊[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潔;20世紀初《紅樓夢》研究析論[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斗格吉;論《朗薩雯波》的悲劇色彩[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王蘊如;演奏直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評在中國的發(fā)展與實踐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任艷;失衡導致的悲劇—莎士比亞劇作的悲劇因素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任暉;儒風飛揚 家國共存[D];南昌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012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80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