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性同體視角看The Golden Notebook的漢譯
本文關鍵詞:從雙性同體視角看The Golden Notebook的漢譯
更多相關文章: 女性主義翻譯 雙性同體視角 《金色筆記》中譯本 比較研究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發(fā)生“文化轉向”以來,翻譯研究已經(jīng)不再是單一的語言學分析,而是逐漸和其他理論融合到了一起。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就是翻譯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女性主義運動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翻譯“文化轉向”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該理論開拓了翻譯研究的新視野,其對翻譯研究的貢獻得到了譯學界的普遍肯定。女性主義對翻譯研究的影響滲透到各個方面,包括翻譯史,翻譯理論,翻譯實踐以及翻譯批評,其中影響最為明顯的是翻譯實踐,女性主義譯者提倡把翻譯當作反對父權社會的武器,在翻譯中應盡可能地彰顯譯者的主體性。 無可否認,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為翻譯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它也受到了不少學者的批評。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女性主義翻譯研究在為女性和譯者正名的過程中所提倡的如“顛覆”、“操縱”、“重寫”和“劫持”等翻譯思想和策略過于偏激,有重構二元對立之嫌,違背了翻譯的本質。針對這一缺陷,本文試圖把文學批評理論中的“雙性同體”概念引介到女性主義翻譯研究中,來化解這種二元對立,從而使譯者和作者,譯文和原文的關系更和諧,譯文更準確、公正。 從現(xiàn)有的研究來看,雙性同體翻譯視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譯者和作者地位的平等。女性主義譯者所提倡的翻譯思想和策略過于偏激,使得譯者凌駕于作者之上,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翻譯,這違背了翻譯的忠實原則。雙性同體翻譯視角呼吁譯者和作者地位是平等的,在翻譯時譯者和作者是合作、和諧的關系。第二,譯者的雙性同體視角,即譯者不但能夠從自身的性別視角來審視翻譯中展現(xiàn)的各種性別因素,而且能夠隨時保持他/她者的視角,能夠靈活地進行性別視角的轉換。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是通過發(fā)揮主體性才能達到的狀態(tài)。 為了證明這一視角的可行性,本文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的巨作《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的兩個中譯本從雙性同體視角進行了比較研究,兩位譯者分別為顧濤和陳才宇,首次出版年份分別為1988和2000。分析結果表明,由于某些原因,顧濤的翻譯有些地方偏離了原文,違背了作者的意圖,譯者沒能夠從性別她者的角度進行翻譯;而陳才宇的翻譯可以說是保持了雙性同體視角,忠實于原文,是一種平等的、合作的、和諧的翻譯,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他們的這一不同以及某些不足之處可能跟各自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以及出版社的要求等其他客觀因素有關。 總之,雙性同體視角是對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一個補充與完善,開拓了翻譯研究的話語范圍。當然,作為一個新的、有發(fā)展?jié)摿Φ难芯恳暯?雙性同體視角仍然有大片領域有待開墾,需要學術界給予更多的關注。
【關鍵詞】:女性主義翻譯 雙性同體視角 《金色筆記》中譯本 比較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Introduction12-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2 Research objective13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3-14
- 1.4 Method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5
- 2. Literature Review15-22
- 2.1 Studies on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y and androgyny15-20
- 2.2 Studies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Golden Notebook20-21
- 2.3 Summary21-22
- 3. Feminism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Androgyny22-32
- 3.1 Feminism translation studies22-26
- 3.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feminism translation studies22-24
- 3.1.2 Limitations and criticism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y24-26
- 3.2 The perspective of androgyny26-30
- 3.2.1 Androgyny:definition and concept26-27
- 3.2.2 Androgyny in literature criticism27-28
- 3.2.3 Androgyny in translation28-30
- 3.2.3.1 Androgyn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28
- 3.2.3.2 The equality between translator and writer28-30
- 3.2.3.3 The translator's androgynous perspective30
- 3.3 Summary30-32
- 4. The Golden Notebook and Its E/C Translations32-37
- 4.1 The author and the original32-35
- 4.2 Translators and their translations35-37
- 5. A Comparison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Golden Notebook in Viewof Androgyny37-51
- 5.1 Androgyny in the novel and its two Chinese versions37-40
- 5.1.1 Androgyny in the novel37-39
- 5.1.2 Androgyny in Chen's version39
- 5.1.3 Androgyny in Gu's version39-40
- 5.2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wo translators40-41
- 5.2.1 The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Chen Caiyu40
- 5.2.2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Gu Tao40-41
- 5.3 Different reproduction of The Golden Notebook concerning gender-related concepts41-50
- 5.3.1 Reproduc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41-44
- 5.3.2 Reproduction of male images44-47
- 5.3.3 Reproduction of female images47-50
- 5.4 Summary50-51
- Conclusion51-53
- Bibliography53-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文華;;論雙性同體現(xiàn)象在藝術中的表現(xiàn)[J];綏化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2 張磊;;論弗吉尼亞·伍爾夫“雙性同體觀”的形成[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周霜紅;歐飛兵;吳慧蘭;;巖石下的水晶——文學批評視野中的弗吉尼亞·伍爾夫雙性同體[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8年01期
4 賁培娣;;“雙性同體”研究新視角與批評方法的重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5 王芳;;馬維爾的詩歌《花園》中的“雙性同體”意識[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崔海妍;;弗吉尼亞·伍爾夫“雙性同體”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和影響[J];婦女研究論叢;2009年05期
7 郭京紅;;“雙性同體”溯源與西方文學作品中的滲透[J];名作欣賞;2011年30期
8 簡麗麗;;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J];文學教育(中);2011年09期
9 劉秋菊;;論弗吉尼亞·伍爾夫“雙性同體”觀[J];懷化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10 冷東;“雙性同體”的歷史演變及文化蘊涵[J];文藝爭鳴;199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羅婷;衛(wèi)澤;;“陰陽和諧”與“雙性同體”之比較[A];東方叢刊(2003年第3輯 總第四十五輯)[C];2003年
2 劉懷榮;;“香草美人”與“雙性同體”比較研究[A];東方叢刊(2002年第1輯 總第三十九輯)[C];2002年
3 黃翊;;重要的只是身體——中國當代藝術中“雙性同體”符號的分析[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4 李愛云;;女性話語·軀體寫作·雙性同體——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述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昕;對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雙性同體”的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霜紅;弗吉尼亞·伍爾夫雙性同體詩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姜穎;對三部英國戰(zhàn)后小說中雙性同體形象的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3 秦國麗;英美小說中的雙性同體[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4 鄭煒麗;“雙性同體”與弗吉尼亞·伍爾夫[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王寧;父親掌中的“雙性同體”[D];河北大學;2008年
6 陶慧;論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雙性同體”觀[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閆占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雙性同體”思想的歷史變遷[D];延安大學;2012年
8 隋艷娜;弗吉尼亞·伍爾芙的“雙性同體”理論在《波比》中角色的體現(xiàn)[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竇冰;雙性同體理論視野中的性別詩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冉妮娜;虛幻的“雙性同體”[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205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72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