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翻譯報告
本文關(guān)鍵詞:《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翻譯報告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馬克·吐溫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翻譯報告
【摘要】:本次翻譯實踐所選用的英語文本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故事發(fā)生在以“整個地區(qū)最誠實清白的小鎮(zhèn)”而享譽四方的哈德萊堡鎮(zhèn)。主要講述了一個陌生人在愛德華理查茲家丟下價值4萬美元的黃金,以答謝給他出主意使他致富的恩人。后來全城竟冒出許多自稱就是那個“恩人”的人,而且他們都是城里的知名人士,結(jié)果一個個成了被嘲弄的對象。本部小說共18000多字,由譯者獨立完成。全文分為四個章節(jié)。譯者此次選取了本部小說的前兩章及第三章的前半部分作為本次翻譯報告的材料。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主要以嚴復(fù)的“信達雅”理論為依據(jù)指導實踐!靶拧,指意義不違背原文,即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yōu)雅。另外,譯者還運用了一些其他的翻譯策略。 本論文由三大部分組成:英語原文、漢語譯文和翻譯報告。其中翻譯報告包括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翻譯任務(wù)介紹。這一部分對翻譯材料的來源、作品、作者和翻譯要求做了一個簡要的介紹。 第二部分敘述完成本任務(wù)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包括譯前準備、譯中過程和譯后工作。譯前準備中譯者對作者、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背景和語言特點等進行了了解,同時認真挑選了所需的翻譯工具。根據(jù)以上的準備工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運用了嚴復(fù)的“信達雅”這一翻譯理論指導翻譯實踐。在譯后工作中,譯者反復(fù)校對以確保翻譯的質(zhì)量。 第三部分為譯例分析。這一部分在嚴復(fù)的“信達雅”理論的指導下,結(jié)合文學類翻譯的特點,摘錄了任務(wù)中的翻譯實例,并對這些實例一一分析。所選例子也都非常典型,有語態(tài)轉(zhuǎn)換、語序變化、確切表達和其他翻譯技巧的運用。 第四部分是譯者的翻譯體會。本部分從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譯者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和翻譯的不足之處這三方面,討論了譯者從此次翻譯實踐中所獲得的感悟和體會,在譯者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方面分析了譯者應(yīng)具有的專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百科知識和網(wǎng)絡(luò)運用能力。 第五部分為總結(jié)。即對這次翻譯實踐做了概括性總結(jié)。 此次翻譯實踐是譯者在MTI學習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提升了譯者的翻譯能力,通過寫翻譯報告還使譯者對翻譯有了進一步感悟,受益良多。
【關(guān)鍵詞】:馬克·吐溫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翻譯報告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3-5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英語原文11-43
- 漢語譯文43-65
- 1 翻譯任務(wù)介紹65-69
- 1.1 翻譯材料來源65
- 1.2 作者簡介65-66
- 1.3 作品簡介66-69
- 1.4 翻譯要求69
- 2 翻譯過程69-71
- 2.1 譯前準備69-70
- 2.2 譯中過程70-71
- 2.3 譯后工作71
- 3 譯例分析71-75
- 3.1 語態(tài)轉(zhuǎn)換71-72
- 3.2 語序變化72
- 3.3 確切的表達72-74
- 3.4 其他翻譯技巧的運用74-75
- 4 翻譯體會75-77
- 4.1 文學翻譯本質(zhì)75
- 4.2 譯者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75-76
- 4.2.1 職業(yè)素養(yǎng)75-76
- 4.2.2 專業(yè)素養(yǎng)76
- 4.2.3 百科知識76
- 4.2.4 網(wǎng)絡(luò)運用能力76
- 4.3 不足之處76-77
- 5 總結(jié)77-79
- 參考文獻79-8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華;;漢譯英中“翻譯意識”的培養(yǎng)——漢英語言對比分析[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期
2 杜道厚;漢譯英產(chǎn)品廣告也要“質(zhì)量第一”——漫談提高譯文質(zhì)量[J];中國科技翻譯;1991年02期
3 臧國寶;徐瑩;;中國大陸翻譯實務(wù)現(xiàn)狀亟待改善[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陳傳顯;;譯者的認知能力與譯文質(zhì)量[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穆雷;李文靜;;《理論對譯者有用嗎?象牙塔與語言工作面之間的對話》評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03期
6 薛莉;;翻譯主體間的關(guān)系[J];經(jīng)濟師;2007年06期
7 樹才;;譯詩批評:從一個到另一個——以《米拉波橋》的七種漢譯為例[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10期
8 劉鎮(zhèn)清;;試探《昕夕閑談》的譯者身份[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張媛媛;;傅雷翻譯觀中的譯者主體性闡釋[J];譯林;2009年05期
10 易明華;;翻譯中的意圖辨析[J];廣州航海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珍珍;;從認知負荷模型看會議口譯譯前準備[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麗芳;;論譯者的主體性-從闡釋學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李維;;論口譯譯前準備及其對工作記憶的促進作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李愛華;章宜華;;翻譯視角的內(nèi)向型英漢學習詞典研究——基于“使用者論”的實證研究與理論思考[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陳雅;;文化對翻譯的影響以及譯者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陳雅;;文化對翻譯的影響以及譯者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侯林平;;我國近十年來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朱寶鋒;;也談譯者的讀者意識——以辜鴻銘及其《論語》英譯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呂綺鋒;;翻譯活動之中譯者的功能——以生態(tài)翻譯為中心[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侯敏;侯敞;;漢英機譯系統(tǒng)譯文質(zhì)量的評測[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濤;當代文學翻譯為何難覓佳作[N];中國藝術(shù)報;2010年
2 汪連興;既然上了我這條“賊船”……[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謝天振;譯者的誕生與原作者的“死亡”[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本報駐京記者 吳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貓”?[N];文匯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孟葉;尋找最佳譯者組合[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6 王鳴陽;談科技翻譯質(zhì)量[N];中華讀書報;2002年
7 孟東;《國際歌》有幾位譯者[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8 張大慶(北京大學醫(yī)學史研究中心);醫(yī)生,我能否相信你?[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陸杰;“譯”事雜談[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本報記者 楊琳樺;譯言的十字路口[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愛華;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學譯者批評的理論探索[D];山東大學;2012年
2 劉立勝;翻譯規(guī)范與譯者行為關(guān)系研究的社會學途徑[D];山東大學;2012年
3 劉占一;基于對齊技術(shù)的搭配獲取及其在機器翻譯中的應(yīng)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4 潘衛(wèi)民;全球化語境下的譯者素養(yǎng)[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5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6 熊兵嬌;實踐哲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楊清平;家園的尋覓[D];河南大學;2012年
8 盧小軍;國家形象與外宣翻譯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朱獻瓏;譯學范式轉(zhuǎn)換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10 張曉雪;論翻譯中的說服因素:理論溯源與實例分析[D];復(fù)旦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昕甜;《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翻譯報告[D];河南大學;2013年
2 于弋;詩人譯者的主體性—評王紅公英譯蘇軾詩詞[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小敏;翻譯即譯者的適應(yīng)與選擇[D];河南大學;2010年
4 梁曉輝;從譯者的主體性角度看張白樺及其文學翻譯[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5 雷虹;和諧翻譯理論視角下譯者角色與地位的新闡釋[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6 張妍;文學翻譯中自譯者的主體性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艷艷;從闡釋學角度論《圍城》英譯本中譯者的主體性[D];河南大學;2011年
8 吳云濤;文化間性視野下的譯者協(xié)調(diào)者身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鄭理月;《日常性の心理學》翻譯實踐報告[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10 王之杰;從歷史有效性看兩位譯者漢譯Uncle Tom's Cabin[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166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71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