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家介入公共藝術的研究—以徐冰為例
本文關鍵詞:當代藝術家介入公共藝術的研究—以徐冰為例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公共藝術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當代文化現(xiàn)象,當代藝術家的介入為公共藝術增添了活力和可能性,而"公共性"也成為探討當代藝術與公共藝術關系的新的著眼點。本文以當代藝術家徐冰為例,通過分析其作品《鳳凰》的反諷性、矛盾性、社會介入性來探查走向大眾的當代藝術;再以《木林森》《地書》等作品為例,探究當代藝術作為公共藝術項目的可能性,關注作品的互動性、時間性與計劃性,以及開放性等因素。最終試圖對公共藝術進行另一種思考和解讀,揭示中國公共藝術發(fā)展的特點及潛力。
【作者單位】: 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聯(lián)合大學;
【關鍵詞】: 藝術家 公共藝術 當代藝術 徐冰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中國公共藝術發(fā)展史研究”(項目編號:15CG15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J0
【正文快照】: 一、挑戰(zhàn)與機遇:中國公共藝術的發(fā)展供了新的角度。從理論上講,西方的公共空間理論強調互動交流,作為在全球藝術的范圍里,“藝術在公共空間”(Art in Public Space)個體的意見被自由表達,并為有價值的公共意見提供保護機制。也正是的價值與意義,尤其是當代藝術家介入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楊心一;;徐冰的“書”[J];東方藝術;2006年18期
2 孫振華;;“眾樂樂”的公共藝術[J];大藝術;2009年01期
3 林帆;;讓紙上的樹成為真正生長的樹——徐冰“木·林·森”計劃在何香凝美術館實施[J];榮寶齋;2010年02期
4 蘇典娜;;我的身份應當是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J];頌雅風·藝術月刊;2013年10期
5 易英;公共藝術與公共性[J];文藝研究;2004年05期
6 楊心一;;閱讀徐冰的藝術概念[J];中國藝術;2004年01期
7 張玉軍;“公共性”建構與公共藝術[J];裝飾;200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士新;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成;;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中國元素的運用以及中國身份的確立[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20期
2 李雯;張慧瑜;;作為世界城市的北京公共藝術環(huán)境[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0年05期
3 劉芬芳;;歌劇藝術的公共性精神探析[J];歌劇;2012年05期
4 郭晶;;城市景觀雕塑設計探索——以云南省玉溪市景觀雕塑設計為例[J];大舞臺;2014年04期
5 吳斌;李玲玲;;佛山公共陶瓷藝術研究[J];大舞臺;2014年04期
6 王洪義;;“吃喝玩樂”與“苦大仇深”——景觀社會中公共藝術的雙車道現(xiàn)象[J];公共藝術;2014年04期
7 李娟;;數(shù)字媒體時代廣告創(chuàng)意與公共藝術的交叉融合[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8期
8 高翔;;數(shù)字化時代下的公共藝術研究[J];大眾文藝;2014年24期
9 吳萍;;城市文化中公共藝術空間的拓展[J];包裝工程;2015年06期
10 金鵬;高峰;;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地域性初探[J];大眾文藝;2015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雷;;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身份建構——新世紀中國公共藝術生態(tài)考察[A];都市文化研究(第10輯)——書寫城市:文學與城市體驗[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2 何小青;公共藝術發(fā)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3 周嵐;僭越與合謀:798異托邦的空間實踐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4 孫欣;基于互動的公共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5 張琦;南張樓公共藝術調查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6 郭立新;海圖符號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構建與實現(xiàn)技術[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7 王東輝;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8 葉文武;新疆城市雕塑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納杰;在適應中生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張春嘉;我國當代藝術影響下城市園林雕塑小品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向穎;對立的思考[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4 張雅博;論公共藝術設計之文化傳播及其教育作用[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5 劉黎雯;新的生力軍—當代公共空間藝術中的互動媒體藝術[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曾潔;論公共關系視角下城市雕塑藝術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丁璐;裝置藝術語言在服裝視覺營銷設計中的應用[D];武漢紡織大學;2012年
8 孫婷婷;公共藝術項目范式與中國政策制定的探究[D];東華大學;2012年
9 周莊;創(chuàng)意景觀設計研究—體育賽事活動下的場館景觀設計探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10 熊瑛;河南社旗山陜會館雕刻藝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段煉;;數(shù)碼虛擬 城市空間 女性身體——淺論當代藝術中的再現(xiàn)與作者的介入[J];美術觀察;2005年10期
2 ;二十四位當代藝術家在中國[J];東方藝術;2005年01期
3 查常平;;作為知識分子的當代藝術家[J];美術觀察;2006年09期
4 張榮國;;中國當代藝術家“四心”的缺失[J];藝術.生活;2008年06期
5 鄭黎;;中國當代藝術命名趨向[J];美術大觀;2008年01期
6 尹曉燕;;當代藝術家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與重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7 ;從“體驗”進入“當代藝術”——胡晶對話王度[J];東方藝術;2009年23期
8 金暉;;對造型原本“空間”的幾點認識——以三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為例[J];藝術教育;2009年09期
9 彭鋒;;雙向超越[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0年08期
10 韓靖;;論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人格對當代藝術家藝術姿態(tài)的影響[J];藝術.生活;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紀強;;書畫的養(yǎng)生價值[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二0一一年)[C];2011年
2 ;黃建聰[A];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大典[C];2006年
3 ;張保平[A];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大典[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亞萌;當代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N];中國藝術報;2006年
2 王嘉邋楊永赤;成都當代藝術進入快速良性發(fā)展通道[N];成都日報;2008年
3 記者 邱家和;當代藝術綻放上海[N];上海證券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云菲;當代藝術何以“去魅”?[N];中國藝術報;2012年
5 朱賀;“獨一有二”的法國當代藝術家[N];中國文化報;2005年
6 張新建;當代藝術應回歸大眾[N];中國證券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王凱;當代藝術家不應該做“地主”[N];美術報;2007年
8 續(xù)鴻明;我們應當為中國而藝術[N];中國文化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王嘉;10日 成都進入當代藝術時間[N];成都日報;2009年
10 睿芙奧中國區(qū)經(jīng)理 李冬莉;2009:藝術史這一年[N];中國文化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何小青;公共藝術發(fā)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琨;當代藝術家居住空間設計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2 于伊莎;災難背景下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形象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3 崔金哲;當代藝術家生存狀態(tài)和生長趨勢的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08年
4 司尚林;中國當代藝術道德訴求[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秦琴;重要的是體驗[D];湖北美術學院;2008年
6 竇翔;跨界與合作[D];西北師范大學;2014年
7 卜佳音;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夏俊娜“明星身份”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8 唐瀟雯;不只是土[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9 劉少磊;從對生命的感悟談起[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10 方雪;單純的力量[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464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64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