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金圣嘆的“忠
發(fā)布時間:2022-09-21 17:54
目前,研究金圣嘆的文學批評的著作不少,但是專門研究他的“忠恕”思想的卻不多。研究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及在其文學批評中的表現(xiàn)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主要是按照內(nèi)涵、來源、表現(xiàn)、理論漏洞及其產(chǎn)生原因的思路,對這一思想進行分析論述的。 從總體上看,金圣嘆是一位注重實踐的批評家、一位文學評點家,而不是文學理論家。他提出的“忠恕”一詞源自于儒家經(jīng)典《論語》,同時又受到了佛家學派的影響。金氏提出此說的目的,是在糾正晚明思想界中出現(xiàn)的弊端和弱點的同時,避免出現(xiàn)王畿、李贄等人理論中出現(xiàn)的偏差。與此同時,也和他的個人經(jīng)歷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他的“忠恕”思想主要包括本體論、工夫論和境界論三個部分。對于它在金圣嘆文學批評中的表現(xiàn),本文主要是從創(chuàng)作論和鑒賞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的。由于金氏慣用的翻他人之案的思維方式,以及這一學說本身具有的雙重翻案的性質(zhì),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又不可避免地有其理論上的漏洞。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選題依據(jù)及意義
(一) 選題依據(jù)
(二) 選題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分析
(一) 對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內(nèi)容的研究
(二) 儒佛思想對金圣嘆“忠恕”思想形成的影響
(三) “忠恕”思想與晚明思想的困境
(四) “忠恕”思想的理論漏洞與其雙重翻案的意圖
(五) “忠恕”思想在金圣嘆文學批評中的表現(xiàn)
三、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
(一) 結(jié)構創(chuàng)新
(二) 內(nèi)容創(chuàng)新
第二章 金圣嘆“忠恕”思想的涵義
一、包含“至誠”與“至善”的本體論
(一) “至誠”
(二) “至善”
(三) “至誠”與“至善”的關系
二、包含“漸修”與“頓悟”的工夫論
(一) 漸修
(二) 頓悟
(三) 漸修與頓悟的關系
三、包含“真”“善”,且真善合一的境界論
第三章 金圣嘆“忠恕”思想的來源
一、金圣嘆“忠恕”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
(一) 儒家思想對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形成的影響
(二) 佛家思想對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形成的影響
(三) 朱熹《通書注》中“誠”學思想的影響
二、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形成的主觀原因
(一) 兼奉臺禪的佛學思想
(二) 援佛釋易的易學思想
(三) 儒釋道相融的哲學觀
三、金圣嘆“忠恕”思想形成的客觀原因
(一) 個人經(jīng)歷
(二) 時代影響
第四章 金圣嘆“忠恕”思想在其文學批評中的表現(xiàn)
一、“忠恕”思想在金圣嘆文學創(chuàng)作論中的表現(xiàn)
(一) 創(chuàng)作過程論中的表現(xiàn)
(二) 結(jié)構理論中的表現(xiàn)
(三) 人物塑造論中的表現(xiàn)
二、“忠恕”思想在金圣嘆文學鑒賞論中的表現(xiàn)
(一) 讀法論中的表現(xiàn)
(二) 想象論中的表現(xiàn)
(三) 鑒賞主體論中的表現(xiàn)
第五章 金圣嘆“忠恕”思想的理論漏洞及其產(chǎn)生原因
一、理論漏洞
(一) “忠恕”與“天性之善”的矛盾
(二) “至誠”與“至善”的矛盾
(三) “擇善”與“止于至善”的矛盾
二、漏洞的產(chǎn)生原因
(一) 金圣嘆“翻他人之案”的思維方式
(二) “忠恕”思想的雙重翻案的性質(zhì)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金圣嘆的心性論與晚明思想的困境——以“忠恕”說為核心[J]. 吳正嵐.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本文編號:3680401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選題依據(jù)及意義
(一) 選題依據(jù)
(二) 選題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分析
(一) 對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內(nèi)容的研究
(二) 儒佛思想對金圣嘆“忠恕”思想形成的影響
(三) “忠恕”思想與晚明思想的困境
(四) “忠恕”思想的理論漏洞與其雙重翻案的意圖
(五) “忠恕”思想在金圣嘆文學批評中的表現(xiàn)
三、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
(一) 結(jié)構創(chuàng)新
(二) 內(nèi)容創(chuàng)新
第二章 金圣嘆“忠恕”思想的涵義
一、包含“至誠”與“至善”的本體論
(一) “至誠”
(二) “至善”
(三) “至誠”與“至善”的關系
二、包含“漸修”與“頓悟”的工夫論
(一) 漸修
(二) 頓悟
(三) 漸修與頓悟的關系
三、包含“真”“善”,且真善合一的境界論
第三章 金圣嘆“忠恕”思想的來源
一、金圣嘆“忠恕”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
(一) 儒家思想對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形成的影響
(二) 佛家思想對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形成的影響
(三) 朱熹《通書注》中“誠”學思想的影響
二、金圣嘆的“忠恕”思想形成的主觀原因
(一) 兼奉臺禪的佛學思想
(二) 援佛釋易的易學思想
(三) 儒釋道相融的哲學觀
三、金圣嘆“忠恕”思想形成的客觀原因
(一) 個人經(jīng)歷
(二) 時代影響
第四章 金圣嘆“忠恕”思想在其文學批評中的表現(xiàn)
一、“忠恕”思想在金圣嘆文學創(chuàng)作論中的表現(xiàn)
(一) 創(chuàng)作過程論中的表現(xiàn)
(二) 結(jié)構理論中的表現(xiàn)
(三) 人物塑造論中的表現(xiàn)
二、“忠恕”思想在金圣嘆文學鑒賞論中的表現(xiàn)
(一) 讀法論中的表現(xiàn)
(二) 想象論中的表現(xiàn)
(三) 鑒賞主體論中的表現(xiàn)
第五章 金圣嘆“忠恕”思想的理論漏洞及其產(chǎn)生原因
一、理論漏洞
(一) “忠恕”與“天性之善”的矛盾
(二) “至誠”與“至善”的矛盾
(三) “擇善”與“止于至善”的矛盾
二、漏洞的產(chǎn)生原因
(一) 金圣嘆“翻他人之案”的思維方式
(二) “忠恕”思想的雙重翻案的性質(zhì)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金圣嘆的心性論與晚明思想的困境——以“忠恕”說為核心[J]. 吳正嵐.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本文編號:36804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680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