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之批評文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1 18:08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李長之是一位具有自己批評特色的批評家。他既有專門研究文學批評的專著《批評精神》,又有文學批評論集《苦霧集》、《夢雨集》等。由于歷史的原因,學術界對這位有著獨特個性的批評家缺乏應有的研究,他的理論光芒長期被淹投了。本文結合李長之的批評實踐,試圖對他的批評文體的特征進行論述,并論證他的批評思想對當代及今后中國文藝理論建設所具有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本文從李長之的批評文體特色出發(fā),結合文學理論,試圖總結李長之批評文體的類型,探索李長之對中國傳統(tǒng)批評文體的繼承性,比較李長之與各派批評家的批評風格,論述李長之對西方文藝理論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吸收與運用,探討李長之批評文體的現(xiàn)代價值。本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章歸納李長之批評文體的類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李長之是當代最為多產的學者和批評家之一。他的論著涉及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歷史、哲學、美學、繪畫、翻譯等各個領域。其中,李長之的批評文體頗有代表性,特別是論文體、傳記體、書評體,形成了他批評實踐的特殊風格。李長之的論文體批評始終以“感情”貫穿其批評精神,推崇“體驗”,用批評家自我的情感去審視批評主體。同時,在論文體中...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梳理當前學術界關于李長之研究的現(xiàn)狀
二、選題的價值
三、研究方法及寫作思路
第一章 李長之批評文體的類型
第一節(jié) 論文體批評
一、論文體中的"批評精神"——"感情"與"體驗"
二、論文體中的理性
三、論文體批評中的審美意識
第二節(jié) 傳記體批評
一、事實與虛構的選擇
二、整體的結構把握
三、獨特的闡釋方式
第三節(jié) 書評體
一、系統(tǒng)的書評理論
二、批評視角的準確定位
三、批評文字的詩性化
四、靈活多樣的書評風格與批評方法
第二章 李長之對中國傳統(tǒng)批評文體的繼承
第一節(jié) 隨筆體與讀后感
一、印象、感悟式的直覺思維
二、隨筆體中的讀后感
三、隨筆體的語言
第二節(jié) 詩歌體
一、散文化的詩思方式
二、語體的現(xiàn)代化
三、詩與劇的交融
第三節(jié) 對話體和序跋體
一、靈活、方便的對話體
二、凸顯作品風格的序跋體
第三章 中西融合的智慧之花
第一節(jié) 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吸收
一、德國古典哲學的人文精神
二、"完人"——個性張揚之人
三、"完人"——自由之人
四、"完人"——"高貴"、"完善"之人
第二節(jié) 李長之對德國古典精神的運用——傳記體批評實踐
一、浪漫主義人格品評
二、對古典精神的向往
三、徘徊在浪漫與古典之間
四、精神史方法
五、語言觀的實踐
第四章 李長之與現(xiàn)當代各派批評家的風格比較
第一節(jié) 京派批評家中的李長之
一、雙重文化中的選擇
二、印象派批評
三、李長之與李健吾、常風
第二節(jié) 與左翼批評家的比較
一、李長之與左翼批評
二、與茅盾批評方法的比較
三、與周揚批評方法的比較
第三節(jié) 魯迅研究問題上的交鋒
一、對魯迅思想的關注
二、對魯迅情感的把握
三、標新立異的"戰(zhàn)士、詩人"論
第五章 李長之批評文體的現(xiàn)代意義
第一節(jié) 獨立的治學風格
一、獨特的"感情的型"
二、獨立的批評精神
三、個性化的《魯迅批判》
第二節(jié) 寬廣的審美關懷
一、超功利的審美批評
二、審美與美育
三、廣博的解讀、多層次的闡釋
四、文化轉型中的選擇
第三節(jié) 規(guī)范、科學的批評實踐
一、理性、冷靜的思考與感性的體驗相結合
二、對現(xiàn)代批評觀念的引導——大膽的超越意識
結語
參考文獻
攻博期間的科研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感情的批評主義”:李長之1930年代作家論研究[J]. 謝麗.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4)
[2]李長之《魯迅批判》的批判[J]. 楊逢春,鄭雪英. 綏化學院學報. 2009(03)
[3]論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的無體之體[J]. 李建中. 文學評論. 2009(02)
[4]論李長之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性[J]. 孔慶林. 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 2009(01)
[5]李長之傳記體批評的結構特征[J]. 蔡青. 湖北社會科學. 2009(01)
[6]李長之傳記體批評中的事實原則[J]. 蔡青. 理論月刊. 2009(01)
[7]尊體·破體·原體——重開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換的理路和詩徑[J]. 李建中. 文藝研究. 2009(01)
[8]李長之與宗白華[J]. 于天池,李書. 文史知識. 2008(12)
[9]走向操作性的文藝學──關于當代形態(tài)文藝學建設的初步思考[J]. 唐鐵惠. 文藝爭鳴. 2008(11)
[10]李長之傳記體批評中的敘論相間[J]. 蔡青.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博士論文
[1]中國現(xiàn)代印象批評研究[D]. 王青.南京師范大學 2007
[2]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京派批評[D]. 齊成民.復旦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論李長之的批評理論及其實踐[D]. 王喜冬.湖南大學 2010
[2]李長之書評研究[D]. 趙都陵.華中師范大學 2008
[3]李長之文學批評理論的現(xiàn)代啟示[D]. 徐芬.華中師范大學 2007
[4]李長之文學批評研究[D]. 張迪平.安徽師范大學 2007
[5]論京派批評話語的建構[D]. 田曉佳.遼寧大學 2007
[6]李長之人格論批評研究[D]. 鄒君.三峽大學 2007
[7]敘述就是批評[D]. 王利云.華東師范大學 2006
[8]李長之文學批評論[D]. 孔慶林.曲阜師范大學 2006
[9]論李長之的文藝批評[D]. 袁珂.山東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509984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梳理當前學術界關于李長之研究的現(xiàn)狀
二、選題的價值
三、研究方法及寫作思路
第一章 李長之批評文體的類型
第一節(jié) 論文體批評
一、論文體中的"批評精神"——"感情"與"體驗"
二、論文體中的理性
三、論文體批評中的審美意識
第二節(jié) 傳記體批評
一、事實與虛構的選擇
二、整體的結構把握
三、獨特的闡釋方式
第三節(jié) 書評體
一、系統(tǒng)的書評理論
二、批評視角的準確定位
三、批評文字的詩性化
四、靈活多樣的書評風格與批評方法
第二章 李長之對中國傳統(tǒng)批評文體的繼承
第一節(jié) 隨筆體與讀后感
一、印象、感悟式的直覺思維
二、隨筆體中的讀后感
三、隨筆體的語言
第二節(jié) 詩歌體
一、散文化的詩思方式
二、語體的現(xiàn)代化
三、詩與劇的交融
第三節(jié) 對話體和序跋體
一、靈活、方便的對話體
二、凸顯作品風格的序跋體
第三章 中西融合的智慧之花
第一節(jié) 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吸收
一、德國古典哲學的人文精神
二、"完人"——個性張揚之人
三、"完人"——自由之人
四、"完人"——"高貴"、"完善"之人
第二節(jié) 李長之對德國古典精神的運用——傳記體批評實踐
一、浪漫主義人格品評
二、對古典精神的向往
三、徘徊在浪漫與古典之間
四、精神史方法
五、語言觀的實踐
第四章 李長之與現(xiàn)當代各派批評家的風格比較
第一節(jié) 京派批評家中的李長之
一、雙重文化中的選擇
二、印象派批評
三、李長之與李健吾、常風
第二節(jié) 與左翼批評家的比較
一、李長之與左翼批評
二、與茅盾批評方法的比較
三、與周揚批評方法的比較
第三節(jié) 魯迅研究問題上的交鋒
一、對魯迅思想的關注
二、對魯迅情感的把握
三、標新立異的"戰(zhàn)士、詩人"論
第五章 李長之批評文體的現(xiàn)代意義
第一節(jié) 獨立的治學風格
一、獨特的"感情的型"
二、獨立的批評精神
三、個性化的《魯迅批判》
第二節(jié) 寬廣的審美關懷
一、超功利的審美批評
二、審美與美育
三、廣博的解讀、多層次的闡釋
四、文化轉型中的選擇
第三節(jié) 規(guī)范、科學的批評實踐
一、理性、冷靜的思考與感性的體驗相結合
二、對現(xiàn)代批評觀念的引導——大膽的超越意識
結語
參考文獻
攻博期間的科研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感情的批評主義”:李長之1930年代作家論研究[J]. 謝麗.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4)
[2]李長之《魯迅批判》的批判[J]. 楊逢春,鄭雪英. 綏化學院學報. 2009(03)
[3]論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的無體之體[J]. 李建中. 文學評論. 2009(02)
[4]論李長之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性[J]. 孔慶林. 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 2009(01)
[5]李長之傳記體批評的結構特征[J]. 蔡青. 湖北社會科學. 2009(01)
[6]李長之傳記體批評中的事實原則[J]. 蔡青. 理論月刊. 2009(01)
[7]尊體·破體·原體——重開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換的理路和詩徑[J]. 李建中. 文藝研究. 2009(01)
[8]李長之與宗白華[J]. 于天池,李書. 文史知識. 2008(12)
[9]走向操作性的文藝學──關于當代形態(tài)文藝學建設的初步思考[J]. 唐鐵惠. 文藝爭鳴. 2008(11)
[10]李長之傳記體批評中的敘論相間[J]. 蔡青.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博士論文
[1]中國現(xiàn)代印象批評研究[D]. 王青.南京師范大學 2007
[2]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京派批評[D]. 齊成民.復旦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論李長之的批評理論及其實踐[D]. 王喜冬.湖南大學 2010
[2]李長之書評研究[D]. 趙都陵.華中師范大學 2008
[3]李長之文學批評理論的現(xiàn)代啟示[D]. 徐芬.華中師范大學 2007
[4]李長之文學批評研究[D]. 張迪平.安徽師范大學 2007
[5]論京派批評話語的建構[D]. 田曉佳.遼寧大學 2007
[6]李長之人格論批評研究[D]. 鄒君.三峽大學 2007
[7]敘述就是批評[D]. 王利云.華東師范大學 2006
[8]李長之文學批評論[D]. 孔慶林.曲阜師范大學 2006
[9]論李長之的文藝批評[D]. 袁珂.山東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5099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50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