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學批評之研究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I206.09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80后”文學研究現(xiàn)象分析
第一節(jié) 關于“80后”命名及其合理性研究的分析
一、“80后”是誰提出來的
二、關于“80后”命名合理性的討論
第二節(jié) 關于“80后”文學產(chǎn)生背景研究的分析
一、期刊轉型,《萌芽》發(fā)力
二、網(wǎng)絡預熱,倉促登場
三、消費文化催熟
第二章 “80后”文學創(chuàng)作者及文本研究分析
第一節(jié) “80后”文學創(chuàng)作者研究
一、關于“80后”文學創(chuàng)作者分類的討論
二、“80后”文學創(chuàng)作者研究現(xiàn)狀的述評
第二節(jié) “80后”文學文本研究分析
一、“80后”文學文本研究現(xiàn)狀的述評
二、“80后”文學文本研究的主要問題
第三章 “80后”文學讀者研究分析
第一節(jié) “80后”文學緣何暢銷
一、對讀者審美期待視野的重視
二、對暢銷因素的準確把握
三、對讀者群的準確定位
第二節(jié) “80后”文學讀者的新特質(zhì)研究分析
一、讀者的偶像化情結
二、閱讀期待視野的特殊性
三、自覺的反饋意識與強烈的反饋沖動
結語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云;;論以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為旨歸的文學閱讀[J];山花;2010年22期
2 牛寒婷;;重返文學批評的場域[J];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3 姚曉雷;;批評是因為惴惴不安[J];上海文學;2003年11期
4 邵燕君;徐則臣;徐妍;李浩;費祎;王嶸;;文壇的變局和我們的選擇[J];西湖;2011年03期
5 周曾;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王敬民;王紅梅;;試論喬納森·卡勒的文學體制觀[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03期
7 許俊瑩;;文學批評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地位與合法性問題[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年12期
8 畢光明;;多元批評格局中的純文學批評[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9 徐華鋒;;文學批評中意識形態(tài)的影子[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10年02期
10 裴吉榮;;心性的交流,靈魂的冒險——淺論李健吾的文學批評[J];學理論;2010年2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慧平;文學批評的存在方式[D];復旦大學;2003年
2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3 焦中棟;論錢謙益的明代文學批評[D];浙江大學;2005年
4 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D];四川大學;2003年
5 虞蓉;中國古代婦女的文學批評[D];四川大學;2004年
6 周興華;茅盾文學批評的“矛盾”變奏[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杜瑞華;弗洛伊德與文學批評[D];蘇州大學;2008年
8 伊克巴爾·吐爾遜;二十世紀維吾爾文學批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淑芹;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劉進;文學與“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學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春雷;試論審美經(jīng)驗在文學批評中的意義[D];廈門大學;2002年
2 李薔;《創(chuàng)造季刊》與前期創(chuàng)造社的文學批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鄧穎波;中國女性文學批評二十年(1983—2003)[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馬連君;弗吉尼亞·伍爾夫:現(xiàn)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先驅[D];山西大學;2004年
5 李玲玲;互文性理論與文學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甘會云;20世紀初新文學批評的及物性和理性[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紅艷;論沈從文文學批評的審美意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永華;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下的文學批評及其轉型[D];青島大學;2004年
9 藍愛國;當代文學批評:多維視野中的身份意識[D];中南大學;2005年
10 李定青;癥候式閱讀與文學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8870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88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