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爾摩斯的翻譯看西方敘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移植與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8-03 19:11
【摘要】: 清末民初,偵探小說作為一種新的小說模式在1896年引進中國后很快就被中國讀者接受。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其翻譯數(shù)量之多、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在整個翻譯文學中名列前茅。在偵探小說的譯介方面,又以柯南道爾塑造的福爾摩斯最具影響力。盡管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在近代中國一直是最暢銷的外國小說之一,但由于當時的譯者頻繁地對譯文進行刪減、增加和改編,長期以來受到了評論家的批評,認為他們不忠實于原著,或是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缺乏認識。事實上,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的翻譯,在中國翻譯史,乃至中國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給清末民初的中國帶來了偵探小說這一小說模式,而且?guī)砹巳碌臄⑹录记伞?將敘事學與翻譯相結合是近年來翻譯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視角。敘事學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在當代小說批評理論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經(jīng)典敘事學理論關注文本自身,研究敘述者表達事件的各種方法,如聚焦、敘事時序和敘事速度等等。敘事學同翻譯研究相結合拓展了翻譯研究的范圍,加深了對翻譯文本的認識。本文擬以敘事學為指導,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從敘事技巧的構成要素聚焦、時序和速度三方面探討清末民初的譯者在翻譯福爾摩斯偵探小說過程中對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所使用的敘事技巧在譯文中進行移植的表現(xiàn)、原因,及其對中國近現(xiàn)代本土偵探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 本文主體共分三章。第一章以福爾摩斯的三個代表性譯本為例,從聚焦、速度和時序三方面討論清末民初的譯者在翻譯福爾摩斯的過程中對西方敘事技巧的移植。第二章從詩學的限制、讀者的期待和贊助人的影響三方面探討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的敘事技巧被清末民初的譯者逐步移植到譯文中的社會文化語境。第三章以本土偵探小說《霍桑探案》為例,引用具體例證分析福爾摩斯中的敘事技巧對中國近現(xiàn)代偵探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本文試圖從敘事學來評估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翻譯的地位,力圖從這一全新的視角論證清末民初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的翻譯對中國近現(xiàn)代本土偵探小說的敘事技巧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認為這些敘事技巧對中國近現(xiàn)代偵探文學的發(fā)展及中國小說的現(xiàn)代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H059;I206.5
本文編號:2780072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H059;I206.5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龔志平;;從福爾摩斯探案小說的譯介看西方敘事技巧在晚清的接受和影響[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年07期
本文編號:27800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78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