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中“譯者注”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22 15:35
【摘要】: “注釋”作為一種翻譯技巧或方法幾乎與翻譯活動同時出現(xiàn),迄今仍無可替代地被廣泛應用,而關于譯者是否應該在文學翻譯中添加注釋這一問題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息。近年來,翻譯學界對“注釋”問題的研究漸次展開,但相對于翻譯學的傳統(tǒng)領域還顯得不夠系統(tǒng)與深入。從翻譯實踐來看,譯者在要否注釋、何時注釋以及怎樣注釋的問題上往往還只能根據(jù)個人的判斷甚至喜好來處理,沒有甚至也似乎不需要有相應的規(guī)則以資遵循。本文謹以文學翻譯中的注釋為對象,嘗試對這一領域的“譯者注”問題作一個較系統(tǒng)的研究。文章除了引言、研究回顧及簡短的結論外,正文主要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念解析。在分析比較目前學界已經(jīng)使用的眾多術語的基礎上,作者提出統(tǒng)一的術語是深入研究前提,建議使用“譯者注”作為統(tǒng)一的、專門的術語,并進而對“譯者注”這一概念作了較深入的探討,在此基礎上,文章從譯者注的位置、詳略程度、注釋項的性質(zhì)以及注釋的功能四個角度對譯者注進行了較詳細的分類研究。 第二部分是現(xiàn)象分析。針對文學翻譯注釋中常見但卻值得研究的一些現(xiàn)象(如不同譯本中的注釋使用的差異、注釋內(nèi)容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及其使用等等),文章引入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意識形態(tài)操控理論進行分析,認為注釋既是一種方法和手段,同時也與文化傳統(tǒng)甚至意識形態(tài)息息相關。 第三部分是規(guī)則分析。文章分析了譯者注的功能及局限性,認為譯者的注釋可以促進原作者與譯文讀者的交流,可以擴大讀者的知識面,也是表達譯者觀點的一個渠道,但它的存在至少部分地承認了譯者的失敗,影響了讀者的順暢閱讀,還可能侵犯原作的權威性以及讀者解讀原作的權利。因此譯者在決定是否應該加注時,不僅需要考慮譯文的篇章類型,更要考慮譯文讀者的需求;在決定如何加注時,一方面需要考慮注釋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應遵循某些通行的標準。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046;H059
本文編號:2766014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046;H059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高劉鑫;從奈達的功能對等視角下研究《圍城》英譯本中的注釋[D];鄭州大學;2011年
2 夏曉榮;從語境空間視角看《德伯家的苔絲》三個中譯本的注釋[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楊秋紅;試探翻譯中的注釋[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4 李玲;蕭乾和文潔若《尤利西斯》譯注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5 石麗華;交際論視角下英漢翻譯中的腳注[D];廣東商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27660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76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