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與中國文人傳統(tǒng)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206.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元桂;;“誰信風流張敞筆,曾鳴悲憤謝翱樓!薄暨_夫散文綜論之二[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2 張夢陽;;郁達夫散文創(chuàng)作漫論[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4年02期
3 蔡翔;新“十批判書”之八——文人傳統(tǒng)的復活——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批判[J];文藝爭鳴;1994年03期
4 毛尊;;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中的郁達夫散文——兼論郁達夫的儒道情結(jié)[J];船山學刊;2006年01期
5 劉勇;;“過敏神經(jīng)的忽而顛動”——論郁達夫“五四”散文的情緒特征[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1期
6 劉茂海;郁達夫散文的語言藝術(shù)與審美效應[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7 郭宇輝;;從《閑書》看郁達夫三十年代散文的轉(zhuǎn)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謝先國;;色彩種種繪故都——讀郁達夫《故都的秋》[J];語文月刊;2002年Z2期
9 王立憲;;《故都的秋》:令人回味的“悲涼”[J];名作欣賞;2009年09期
10 張家堅;;《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與郁達夫散文的特色[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夢陽;;郁達夫散文創(chuàng)作漫論[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毛慧;郁達夫衢州屐痕里的史學意味[N];中國文物報;2011年
2 趙普光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周作人書話與文人傳統(tǒng)的重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趙普光;關(guān)注隨筆的文學成就[N];人民日報;2008年
4 季惠杰;60年歌詞書寫中國記憶[N];人民日報;2009年
5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教授 劉墨;立志不隨流俗轉(zhuǎn)留心學到古人難[N];美術(shù)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張振勝;幸運92與非常5加3[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胡可安;葉錦添:進行時態(tài)[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8 易葦;極工極寫 天趣自然[N];中國商報;2007年
9 吳義勤;興化何以文風盛[N];文藝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朱小如;追隨正在消逝的文化傳統(tǒng)[N];文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樊燕;歷史在差異中復活[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燕玲;郁達夫與中國文人傳統(tǒng)[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鄭靜;豐富的原生態(tài)—郁達夫的日記文學[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3 馬玲;郁達夫與自然主義[D];鄭州大學;2010年
4 張效賢;市民意識與文人傳統(tǒng)[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5 包珍;勾欄文化與元雜劇的繁榮[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菲菲;從沉淪到升華[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7 袁永彥;身體書寫下的意識形態(tài)播撒[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寧;《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散文選集·導言》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9 池國和;京派青年作家的鄉(xiāng)土散文[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沈婷;感傷的浪漫:藝術(shù)生成與價值取向[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6898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689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