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的游戲性特征
【圖文】:
這些“游戲”之作采用了五花八門的道具和創(chuàng)作手段,道具如園藝工具和割草機、咖啡杯、樂高玩具、廢棄火車票、計算機芯片甚至食物等,創(chuàng)作手段除了傳統(tǒng)的手繪外,還包括臨摹裁剪、拼搭、裝飾、摳圖、做廣告以及電腦PS技術等,,蒙娜麗莎的粉絲們在再造原作的過程中玩得不亦樂乎。
圖3哥倫比亞s田一家FemandoBofero繪制到把胖版蒙娜陰莎圖4孚香婷廣告商將蒙娜陰莎換成人波浪發(fā)型,原作的感覺被打破圖5網(wǎng)友創(chuàng)作的炸主流版蒙娜朋莎來自比利時的天刁‘藝術家本·海涅(BenHeine)將鉛筆畫和照片完美神奇地組合起來,通過有意味的實景抓拍、構(gòu)圖比例搭建、臨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206.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復興;;衡陽當代文藝作品展示[J];衡陽通訊;2011年07期
2 楊茂文;閆續(xù)瑞;;曹植《洛神賦》創(chuàng)作動機新解[J];前沿;2011年12期
3 徐鳳先;;《2012》的創(chuàng)作動機與解讀立場[J];大眾文藝;2011年15期
4 張仁香;;尋找符合自我個性的藝術表達——梁宗岱的詩詞集《蘆笛風》探析[J];名作欣賞;2011年20期
5 梁艷;;莫里森的《慈悲》:對人們善良本性的呼喚[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水汶;;即使戲作亦大作——談蘇軾《琴詩》[J];蘭臺世界;2011年16期
7 孫世權(quán);;不一樣的變形記——比較解讀《變形記》與《促織》[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8 羅玲誼;;士人傳統(tǒng)文化心態(tài)對《閱微草堂筆記》創(chuàng)作動機的影響[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9 常立偉;;從《雷峰塔》、《易經(jīng)》看張愛玲的家庭敘述及創(chuàng)作動機[J];昆明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吳玉杰;葛水平;;有一種氣場叫善良——葛水平訪談錄[J];小說評論;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包忠文;;略談當代文藝的低俗化傾向——兼談瞿秋白有關論述[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2 李明泉;;走向理性與繁榮的文藝批評——當代文藝批評的回顧與展望[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3 游小波;;對市場經(jīng)濟與當代文藝發(fā)展的辯證思考[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4 李應龍;;當代文藝學的基本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5 陳瓊英;;作家池莉與美國文學中的歐·亨利[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劉坤媛;;鄧小平文藝思想與當代文藝理論形態(tài)的轉(zhuǎn)型[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梁安全;;創(chuàng)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文藝作品的必由之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談當代文藝家和群眾相結(jié)合[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8 孫國林;;動機與效果[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年會論文集[C];1982年
9 彭瓊英;;唐代都市娛樂文化與都市文體的發(fā)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潘世秀;;金圣嘆小說理論在批評史上的貢獻 兼論《水滸》評改中的自相矛盾[A];水滸爭鳴(第二輯)[C];198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美周;構(gòu)建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科學評判價值體系[N];中國文化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李韻 李蕾;當代文藝發(fā)展的中國宣言[N];光明日報;2011年
3 記者 饒翔;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當代文藝批評中心”[N];文藝報;2011年
4 賴大仁;以歷史反思觀照當代文藝價值理念[N];文藝報;2009年
5 張志忠;略論當代文藝的家國敘事[N];人民日報;2009年
6 記者 楊小玲邋實習生 田曉 王培;“陜西2007當代文藝論壇”舉行[N];陜西日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吳秀萍;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藝[N];重慶日報;2004年
8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主席 蔣述卓;當代文藝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中國藝術報;2007年
9 蔣國忠;獨出機杼的《創(chuàng)作動機論》[N];文藝報;2007年
10 金濤;用科學發(fā)展觀引領當代文藝[N];中國藝術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曉君;浩然創(chuàng)作的本土性與評價史[D];吉林大學;2011年
2 韋華;美國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說創(chuàng)作[D];吉林大學;2012年
3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管冠生;走進被遮蔽的文學游戲世界[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傳播的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6 張煜;新樂府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春燕;新時期30年陜西文學批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寧琳;新生代小說創(chuàng)作與批評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棟輝;論嚴歌苓新移民小說的跨域書寫[D];山東大學;2011年
10 王志彬;當代臺灣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班;論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的游戲性特征[D];山東大學;2011年
2 王懷娟;中國畫作品《尋b詞憊狻反醋鞫峁菇馕鯷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華峰;認識體驗[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4 吳英文;微博客創(chuàng)作的審美解讀[D];中南大學;2011年
5 何怡;“五四”場域中女作家的成長與創(chuàng)作[D];南京大學;2012年
6 許昱華;棋里乾坤—論棋在當代文藝作品中的敘事意義[D];北京大學;2011年
7 羅玲誼;《閱微草堂筆記》創(chuàng)作動機研究[D];鄭州大學;2004年
8 趙雪梅;文學變形的動態(tài)視野[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任雙;東北文壇三杰的情感及其創(chuàng)作[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麗華;論魯迅雜文的成就[D];西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6408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64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