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辭令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12 03:54
【摘要】: 所謂“辭令”,是指經(jīng)過修飾和斟酌的言辭,一般用于應對往來使者或議論政事,它廣泛地運用于各種領域!蹲髠鳌分械霓o令極富特色,多年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 《左傳》中的辭令,主要是外交辭令,即說話者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而與對方進行辯解、商議、應酬、感謝、責備等的言辭。辭令主體以行人外交家為主,但也有臨時發(fā)揮作用的商人,平民等;另外,還有一些言辭,并非發(fā)生在外交場合,只是一些非正式的類似日常的交流,但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語言,使聽話者理解得更加深刻,或者聽出了話語的言外之意,我們也把它算作辭令。豐富的辭令是當時諸侯國交往密切,外交活動頻繁的直接結果。 正文部分第一章先從形式上對《左傳》的辭令進行了分類:辭令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類,因為它發(fā)生的主體是不同的,上下等級之間由于各自的地位和目的不同,說出的辭令風格當然也就大不相同;辭令發(fā)生的場合也不相同,在宴享朝聘的場合,觥籌交錯之中,人們常賦詩相對,溫文爾雅又含蓄委婉,在戰(zhàn)爭等急迫的情勢之下,辭令則一般短小,簡明;辭令之所以達到了一種文采斐然、典雅艷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比如對偶的運用可以增強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運用排比和反問可以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等等。 第二章談的是辭令展開的敘事視角。本章里我們擬用烏斯賓斯基的視角理論來探討《左傳》辭令賴以展開的敘述視角問題!蹲髠鳌忿o令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男性的聲音,女性人物的敘述聲音是十分微弱的,話語的方式還多以勸諫、議論、申訴等形式來展開。 接下來談的是《左傳》辭令展開的時間視角!蹲髠鳌肥且徊烤幠牦w的史書,實錄歷史的性質決定了它的主要敘述方式應該為順敘,在順敘的過程中,又常常打破時間的限制,采用倒敘、預敘等形式,空間層面的視角引用熱奈特關于視角類型的一個經(jīng)典概念:“聚焦”,《左傳》中的敘述者是以非聚焦為主,內聚焦和外聚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敘述的。心理層面的視角在《左傳》中首先體現(xiàn)為作者對筆下的人物傾注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或愛或憎,或褒或貶。另外,《左傳》當中普遍存在二元對立模式。其德義視角體現(xiàn)了作者的價值傾向。 第三章從符號學角度來談《左傳》的辭令問題。首先談的是象征系統(tǒng)。 《左傳》中引用了多處《周易》中的例子,《周易》中的一個基本范疇就是“象”,它指的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指卦象,古人從客觀事物中抽象出各種卦象,又以卦象來象征各種人間禍福和宇宙變遷!蹲髠鳌废笳飨到y(tǒng)的另一個系列就是各種禮儀。禮儀是禮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即符號形體(索緒爾所說的能指),但是由它可以透露出禮的實質內容。《左傳》象征系統(tǒng)的另一個重要組成即書中的各種理念,如德、信、忠、敬等等,還包括許多先秦典籍中都存在的“正名”思想。 接下來談隱喻。隱喻和轉喻是符號學中重要的概念,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也在不斷發(fā)現(xiàn)語言中存在的隱喻和轉喻現(xiàn)象,《左傳》中就有很多這類現(xiàn)象,本文想談的是其在辭令中委婉語方面的表現(xiàn)。 然后談引用問題!蹲髠鳌分修o令的形式豐富多樣,極富特色,其中引用是一種典型的形式。主要談引《詩》、引《易》和引謠諺的問題。 第四章要說的是《左傳》辭令中賦詩與禮的關系和辭令的價值取向。賦詩是《左傳》辭令中一種獨特的形式。這種辭令形式在外交中不僅能委婉含蓄地表達意思、解決矛盾,同時還能體現(xiàn)出個人的學識修養(yǎng),賦詩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最后的消亡都與禮有著密切的關系。《左傳》辭令體現(xiàn)出一種懲惡揚善的價值取向。 第五章討論的是《左傳》辭令中崇禮的風尚。作為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文史著作,《左傳》毫無疑問會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書中的辭令,可以說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點。全書中禮一直作為評價人和事件的標準。行人們對禮的運用,使辭令表現(xiàn)出典雅、含蓄的特點。另外,禮的約束作用也使辭令具有某些固定的特點。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2
本文編號:2624240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2
【引證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巍;《左傳》敘戰(zhàn)語篇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軍委;《左傳》行人及其辭令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珂;先秦口頭雅文學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3 劉玉鳳;《左傳》諫者形象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張俊強;《左傳》引文釋例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242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62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