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境中的新民歌運動與民歌的缺失
發(fā)布時間:2020-04-09 18:59
【摘要】:1958年新民歌運動的發(fā)生是文藝大眾化運動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走向“民間”的一次極端體驗,更是權力話語為構建社會精神文化的現(xiàn)實需求使然;于其中應該給予民歌更多的人文關懷;借以運用系統(tǒng)論的基本方法對新民歌運動進行全方位的探索與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除緒論與結尾外由四章構成。在緒論中敘列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新民歌運動研究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理論,提出了本文對新民歌運動研究中的獨特視角。第一章以時間為序,對新民歌運動發(fā)生的“隱性線索”——文藝大眾化運動的發(fā)生、發(fā)展直至最終被確立為無產(chǎn)階級主流文藝思潮的全過程給予了歷史還原。第二章詳細梳理了與新民歌運動相關的客觀歷史資料,深入淺出地再現(xiàn)了新民歌運動生發(fā)的內在歷史邏輯。前兩章為論文的第一大部,即在歷史語境中對新民歌運動進行全方位的理論探析。第三章立足于自古以來具有獨特體式與功能性質的文學樣式——民歌的本位,,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通過對大躍進運動中的“民歌作品”及其作品集——《紅旗歌謠》中相關作品的研讀與分析,在與傳統(tǒng)民歌進行深層對照的基礎上透視出“新民歌”的缺失,并對新詩在民間化過程中遭遇的癥結性難題給予詳解與關照,詳述了民歌在大躍進時代經(jīng)歷的言說困境。第四章在對新民歌運動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將新民歌運動的研究納入系統(tǒng)研究的范疇中,并提出了與之相關的三個研究視角,是本文淺嘗輒止的一個“創(chuàng)新點”。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6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尚飛鵬;;用現(xiàn)代思維再造新民歌的精神氣質[J];延安文學;2005年04期
2 胡_┑
本文編號:26211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62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