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以悲為美”及其生成
發(fā)布時間:2020-03-26 03:38
【摘要】:藝術與情感的關系,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在這其中,“以悲為美”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個重要審美傾向。前人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多著眼于創(chuàng)作實踐、社會環(huán)境,將其作為一種寫作題材來對待;又或者將“以悲為美”的“悲”與西方的悲劇觀念進行比較研究。 本文從試圖從文學自身規(guī)律出發(fā),通過對屈原這一位詩人與漢代這一個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分析,尋找中國古典文學“以悲為美”的具體生成情況,試圖探求它怎樣萌芽、發(fā)展,以至成為影響整整一個時代、并對整個文學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學審美傾向。 本文分為上下兩篇,試從兩個方面闡述這一問題。 上篇主要討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以悲為美”問題。這一探討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討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以悲為美”的一般概念及其流變,尤其是其與上古文學實踐活動的具體關系,從縱向的聯(lián)系梳理其中的關系。 第二部分探討在儒家與道家的傳統(tǒng)中這一概念的兩個不同維度的觀照方式。 第三部分探討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以悲為美”概念與西方悲劇觀,尤其是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典悲劇觀的關系,從時間的橫向比較上尋求二者的異同。 下篇主要探討中國古典文學中“以悲為美”的具體生成及其影響,主要從屈原及其漢代的模仿者出發(fā),考察這一概念在文學史上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具體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屈原這位詩人在漢代作為一個時代的偶像,其文學創(chuàng)作對于漢代作家群體的影響。 第二部分,從“立文以不朽”的觀念以及漢代知識分子個體意識的覺醒兩個方面入手,試圖說明感傷、悲美的審美傾向是隨著中國古典文學的自覺一同展開的。 第三部分,從《離騷》的“君臣男女之喻”入手,論述正是通過抒情這一方式,中國古典文學實現(xiàn)了從“悲”到“美”的轉化。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6.2
本文編號:2600894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于浴賢;;從騷體賦看漢人對屈騷的接受和傳播[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熊元義,余三定;中國悲劇的審美特征[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郭建勛;騷體賦的界定及其在賦體文學中的地位[J];求索;2000年05期
4 康金聲;論漢代的騷體賦[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5 池萬興;屈原的“男女君臣之喻”與漢賦作家的女性人格[J];運城高專學報;1993年03期
6 趙敏俐;“魏晉文學自覺說”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本文編號:26008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60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