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詩學與社會學理論
本文關鍵詞:女性文學研究、性別詩學與社會學理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好
第12期女性文學研究、性別詩學與社會學理論41
殊性,研析原有的文學框架中普遍存在的“中性”觀念,如“人性”觀,是否真有普遍意義,從社會性別視角對文學觀念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和清理;
21男女作家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對作品的影響。對文學文本和理論中存在的“表征”系統(tǒng)進行考察和清理,探究歷史各個時段的男女是如何在文學文本的諸種構成性要素中得到敘述和再現(xiàn)的,文學文本在何種層面上與社會性別文化系統(tǒng)共謀。
31研究決定作品成功的社會因素,特別是男性占主要地位的社會關系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41讀者社會學。研究讀者的社會性別規(guī)定性對文學接受的影響,各個歷史階段中的讀者以何種性別觀念所形成的前理解面對文學文本,并形成了何種期待視野和審美旨趣,讀效果,主體(作者、),在文本生產(chǎn)、功能,對文學的流通與消費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51社會性別慣例對文藝社會管理的影響。從社會性別視角對文學人才培養(yǎng)機制、管理方法及手段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迄今,我國的女性文學研究雖已初具規(guī)模,但學術品味的提高仍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蘇姍 格芭在《危機時刻:世紀之交的女性主義文學批(1999)中指出,文學女性主義主要是一種學術評》
活動而不是一種“付諸行為的活動”。這不僅適用于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對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女性文學研究同樣有警示作用。最近申丹對凱特 肖邦小說的讀解,便值得提倡。她明確指出,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往往會隱含作者的不同立場“,但是,西方和國內(nèi)學界均對某一作者的立場形成某種固定的看法,從而影響了對作品之間差異性的認識”。其借用布斯“隱含作者”的概念,運用敘事學分析的方法,考察作品隱含的立場與真實作者的復雜關系,得出了頗具說服力的新見解。她將肖邦作品的性別立場分為五類:11以《覺醒》等為代表,提倡婦女的自我發(fā)展,反對男權壓迫;21以《懊悔》為代表,提倡傳統(tǒng)婦道,倡導回歸家庭;31以《一雙絲襪》為代表,對一些無私忘我的母親角色的既同情又諷刺;41以《一小時的故事》為代表,表面上看具有較強的女性主義意識,
實際上對追求自由的女主人公不乏反諷;51以《黛
西蕾的嬰孩》為代表,性別問題與種族問題相交織,表面上是反男權壓迫,實質(zhì)上褒白貶黑,在潛
[2]
藏文本中為白人奴隸制辯護。在對曼斯菲爾德的評論中,申丹同樣嫻熟地運用了敘事學的細讀法,從作品敘述視角的微妙轉(zhuǎn)換中,叩擊出其深層所蘊含的女性主體意識。
在整個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中,對文學作品及各種文藝現(xiàn)象作跨學科、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探討,才能避免近期女性文學研究的理論貧血。
三
“詩學”,,而是指,而是要認識制
[3](P36)
”“現(xiàn)代意義上的詩學是指有關文學本身的、在抽象層面展開的理論研究。它與文學批評不同,并不詮釋具體作品的成敗得失;它與文學史也不同,并不對作品進行歷史評價。它所研究的是文學文本的模式和程式,以及文學意義是如何通過這些模式和程式而
[4](P4)
產(chǎn)生的!毙詣e詩學(genderpoetics)屬于文藝學中價值論與存在論的范疇,其以性別價值取向為基本分析要素,把社會性別作為社會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性別意識作為文學研究的基本坐標,對文學藝術中的性別因素做詩學層面的解析、研討,研究作者、作品及接受者性別角色的復雜性,探討由性別、種族、階級、時代、經(jīng)濟、科技及教育等因素所鑄成的性別角色與身份之間的交叉與矛盾,挖掘男女兩性特殊的精神底蘊和文學的審美表達方式,并試圖說明其產(chǎn)生緣由,突出文學的“性別性”和兩性平等價值。
主要是社會學理論,特別是“社會性別”概念,為女性文學研究走向“性別詩學”起到了橋梁作用。性別詩學將人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既關注男女兩性的差異性,也關注其共通性,既解析作為“類”的存在的人,也考察個體的人,既關注兩性的生理特性,更關注兩性特征的社會構成。在探究人們的文藝創(chuàng)造行為時,結合其生理、心理、情感、政治、經(jīng)濟及種族等屬性,將其作為具體的、完整的人來考慮,其中,對人們的性別主體性尤其是社會性別屬性懷有濃厚的興趣。它首先是將性別特
本文關鍵詞:女性文學研究、性別詩學與社會學理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79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3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