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試論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國家意識

發(fā)布時間:2018-11-10 20:38
【摘要】:人們談論比較文學的主體意識往往是指比較文學研究者個體的主體意識,本文要探討的卻是比較文學研究的民族和國家主體意識。民族和國家主體意識的構(gòu)建,對于厘清比較文學學科理念中的主體性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民族和國家主體意識的構(gòu)建與研究者個體的立場也密切相關(guān),只有當研究者個體立場與其所在的民族國家的主體意識相吻合時,其研究的問題才真正具有學術(shù)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因此,研究比較文學國家主體意識必然帶有某種程度的功利性,但這種功利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全球化語境下的一種"友誼的政治"。
[Abstract]:When people talk about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y often refer to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ers, but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and nationa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and nationa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subjectivity in the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and nationa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 position of the researcher. Its research only then has the academic value and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nationa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bound to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utilitarianism, but this utilitarian is not a narrow nationalism, but a "politics of friendship"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0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守義;敘事中的時序變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楊乃喬;比較視域與比較文學本體論的承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方漢文;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定位與體系建構(gòu)[J];北方論叢;2004年06期

4 熊元義,李國春;中西悲劇的差異——兼評姚一葦與黃克劍的中西悲劇觀[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李雁南;經(jīng)典中國與現(xiàn)實中國——近代日本作家中國之行的想象與誤讀[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趙明正;20世紀漢樂府研究述論(上)[J];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7 曹順慶,童真;西方文論話語的“中國化”:“移植”切換還是“嫁接”改良?[J];河北學刊;2004年05期

8 付明端;;郝思佳與王熙鳳的平行比較[J];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9 熊元義,余三定;論中國悲劇的基本類型[J];長治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李迎豐;“比較文學概論”課程教學的認知與思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慶福;神秘主義文化視域中的中西詩學本質(zhì)“合一”論[D];蘇州大學;2003年

2 金昌鎬;苦難的歲月 互補的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朱巧云;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5 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熊元義;中國悲劇引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姜源;異國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5年

8 李耿暉;二元人群 生存境遇與香港視野[D];暨南大學;2005年

9 劉勇;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詩意識的建構(gòu)[D];武漢大學;2005年

10 崔彩紅;元雜劇悲劇新探[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美紅;中韓兩位文學才女的悲劇意識[D];延邊大學;2002年

2 張宏輝;道與邏各斯:文化異質(zhì)及其現(xiàn)代性與詩性闡釋[D];四川大學;2002年

3 金粉;胡適和金yP鎮(zhèn)的社會問題劇比較研究——以<終身大事>和<李永女>為中心[D];延邊大學;2003年

4 胡琳;敘事文學史上的三級跳[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華;魯迅尼采悲劇觀比較論[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6 朱利民;質(zhì)疑新文學“不證自明”的現(xiàn)代性[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7 汪小英;道、超靈和二重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陳靜;從《戰(zhàn)斗的天使》與《異邦客》透視賽珍珠的文化身份[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月如;論新文化語境中的五四文學翻譯[D];青島大學;2004年

10 楊敏;轉(zhuǎn)型時期的女性形象[D];西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忻競;;從譯者的主體意識及文化立場看其譯作——文學文本中歸化與異化的個案批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2 楊運芝;;文學欣賞意識培養(yǎng)對策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8期

3 陶陶;;論以心物交流為至境的創(chuàng)造路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趙心憲;;經(jīng)濟轉(zhuǎn)型期社會主義新人的價值取向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4年

2 蘇君禮;;展布,同時攜帶[A];貴州重慶河北海南四省市寫作學會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洪治綱;原創(chuàng)力·洞察力·思考力[N];文藝報;2009年

2 葉雋;在“文化公域”與“精神構(gòu)建”之間[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徐漣;探討當代藝術(shù)的價值取向與社會責任[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謝冕;守望或者堅持[N];文藝報;2011年

5 黃柏青;文化模式中的藝術(shù)[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陳璐;藝術(shù)教育重在培養(yǎng)個性和挖掘潛力[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郭德茂;文學批評的三個向度[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駐山東記者 常會學;山東優(yōu)秀演藝項目簽約逾1.8億元[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亞珉;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D];河南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齊軍;文學翻譯中讀者的接受主體地位[D];安徽大學;2007年

2 梁春麗;論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意識[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影君;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權(quán)主義詩學批評[D];遼寧大學;2007年

4 袁灝暉;對“小說世界”與“文學形象”的現(xiàn)象學闡述[D];暨南大學;2008年

5 雷蒙;形象的創(chuàng)造·意象的延伸[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6 謝葆輝;譯者的精神分析探索[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律嵐;在自由與充沛的活力中翱翔[D];吉林大學;2008年

8 崔瑤;喬治斯坦納闡釋學視角下《聊齋志異》英譯本譯者主體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9 莊馨雨;從譯者主體性角度探討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傳真[D];重慶大學;2007年

10 游海霞;文學翻譯的譯者主體性之研究[D];外交學院;2008年

,

本文編號:23235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3235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7efe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