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批評:文學活動的價值指向及拓展
[Abstract]:Eco-criticism is a kind of literary activity phenomenon, but its value points to the theoretical horizon, the right identification, the experience way and the function effec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literary experience, because it needs a broad and extensive horizon. Its social practical utility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reference to the contemporary living conditions of human beings an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also more clear. From the aspect of science, ecological criticism must contain ecological thought, but it is not a simple explanation of the scientific elements of ecology. Its scientific idea is embodied in the infiltration, extension, deriv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humanism. Therefore, its value refers to a very wide range of subjects and concerned with a wide range of radiation.
【作者單位】: 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生態(tài)批評與中國文學傳統(tǒng)融合與學理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0BZW001) 山東理工大學人文社科發(fā)展基金項目“中西文論與生態(tài)批評研究”(項目編號:2010GGTD0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尚華;;賈平凹《懷念狼》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2 晏智杰;自然資源價值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3 包慶德,王金柱;生態(tài)倫理及其價值主體定位——從《新華文摘》文獻反響看生態(tài)哲學的研究進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宣兆凱;環(huán)境倫理走向實踐的路徑探索——建構以環(huán)境保護機制效能為取向的環(huán)境倫理[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張紅;;人性視域中的高校生態(tài)道德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6期
6 盛國軍;環(huán)境倫理學的后現(xiàn)代性、意義及困境[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7 王素娟;對生態(tài)倫理的幾點認識[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8 湯天滋;主要發(fā)達國家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經驗述評[J];財經問題研究;2005年02期
9 王超,李奇?zhèn)?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孫道進;“荒野”自然觀:環(huán)境倫理學的本體論癥結[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額爾敦扎布;;自然資源價值辨析——兼評勞動價值論不能說明自然資源價值說[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張德昭;內在價值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高正夏;基于變值系統(tǒng)理論的地下水資源可持續(xù)開發(fā)研究[D];河海大學;2004年
5 周書俊;選擇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易東平;救人救己與害人害己[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劉敏;青島歷史文化名城價值評價與文化生態(tài)保護更新[D];重慶大學;2004年
8 劉孝廷;未來的哲學研究——未來形而上學導論[D];吉林大學;2004年
9 曹孟勤;生態(tài)倫理哲學基礎的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10 馬晶;環(huán)境正義的法哲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軍;生態(tài)文學:存在困境的藝術顯現(xiàn),精神革命的審美預演[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羅輝;山東省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3年
3 段洪波;論環(huán)境權的倫理基礎[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3年
4 戴尊紅;生態(tài)道德教育與理性生態(tài)人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姜雪蓮;人與自然關系的現(xiàn)實審視——兼談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tài)危機[D];四川大學;2003年
6 劉樹偉;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性解讀[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欣;論可持續(xù)科技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04年
8 劉建金;論生態(tài)倫理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D];中南大學;2002年
9 徐少亞;生態(tài)倫理:超越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廣義;自然價值理論及其當代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永順;孫海龍;;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的文藝理論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劉文良;;自然生態(tài)與精神生態(tài)的雙重救贖——生態(tài)批評視域中的“狼文化”[J];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3 支運波;;文學性與關懷意識:生態(tài)批評的旨趣[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建國;;生態(tài)批評中的倫理因素[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澤文;生態(tài)批評:顛覆“文學是人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2 劉蓓;生態(tài)批評:濫觴于文學之思[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3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廈門大學“生態(tài)文學”研究團隊負責人 王諾;生態(tài)批評的界定與任務[N];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
4 施秋香;生態(tài)批評研究凸顯“中國特色”[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5 王諾 程相占 王曉華;生態(tài)批評的跨學科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王寧;生態(tài)批評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N];中國文化報;2010年
7 張華;生態(tài)批評不是純粹的文學批評[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魯樞元;生態(tài)批評的視野與尺度[N];中國藝術報;2005年
9 張皓 宋雄華;生態(tài)批評的多種聲音[N];文藝報;2003年
10 依可;我們究竟從哪里開始走錯了路[N];文藝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劉文良;生態(tài)批評的范疇與方法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2 胡志紅;西方生態(tài)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劉蓓;生態(tài)批評的話語建構[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宋麗麗;文學生態(tài)學建構——生態(tài)批評的思考[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6 張守海;文學的自然之根[D];蘇州大學;2009年
7 秦春;中國文學教育歷史軌跡及價值反思[D];蘇州大學;2009年
8 何志鈞;文藝消費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薇;生態(tài)批評的重審與理論新開拓[D];中南大學;2005年
2 蔣文;生態(tài)危機中的文化反思[D];四川大學;2007年
3 顧冀梅;喬納森·貝特生態(tài)批評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4 張莉;開啟回歸自然之窗[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大艷;滅絕還是共存—《白鯨》和《懷念狼》生態(tài)文化主題分析[D];西北大學;2008年
6 何立強;生態(tài)批評視域下的文學與自然[D];湖南科技大學;2007年
7 李卉;生態(tài)批評的視野與方法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8 路璐;生態(tài)批評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樊文娟;文化詩學和生態(tài)批評的文化視角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王永霞;在自然的沉思中相遇—陶淵明與梭羅的自然觀比較論[D];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241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124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