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論作為“邊界文化”的文學

發(fā)布時間:2018-07-06 16:25

  本文選題:文學虛構(gòu) + 邊界文化。 參考:《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文學是"邊界的文化"。在文學活動中,移情與外位性相互融合,它們發(fā)生在現(xiàn)實與虛構(gòu)兩個世界相交接的邊界上,人就立足邊界,不斷穿越邊界。沒有任何活動具有文學活動那樣一種獨特的邊界,并因其區(qū)分且溝通著兩個相異在的世界而構(gòu)成如此廣闊深邃的視野和巨大的張力。文學的基本特征就源于這種獨特的邊界文化之中。作為一種邊界文化,文學既受到權(quán)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掌控,又蘊蓄著抗拒權(quán)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
[Abstract]:Literature is the culture of the boundary. In literary activities, empathy and externality merge together, which occur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al world, and human beings are based on the boundary and constantly cross the boundary. No activity has such a unique boundary as literary activity, and because it distinguishes and communicates two different worlds, it constitutes such a broad and profound field of vision and great tens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originates from this unique boundary culture. As a boundary culture, literature is not only controlled by power and ideology, but also withheld the power of resisting power and ideology.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視域中的文學虛構(gòu)問題研究”(10BZW003)的階段成果
【分類號】:I04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建新;;李白藝術(shù)與人生的“現(xiàn)代性”解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2 胡友峰,付昌玲;論伽達默爾對藝術(shù)真理的探尋[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3 朱鵬飛;;柏格森:“理念”論美學到“生成”論美學的橋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包鵬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儀式、敘事模式與意識形態(tài)[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張靜靜;;論阿多諾對審美愉悅感的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黃穎;;文學形態(tài)與媒介變革——對網(wǎng)絡文學的檢視與評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丁懷超;意義與詮釋[J];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04期

8 丁云亮;;大眾閱讀與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構(gòu)[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徐振軒,徐葉;海德格爾視野里的現(xiàn)代技術(shù)與人類命運[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方國武;“理念”的玄思“道”的頓悟——兼論中西美學之迥異風格[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薛強;;中國網(wǎng)絡文學的傳播學解讀——以起點中文網(wǎng)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葛濤;;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魯迅論壇研究——以“網(wǎng)易·魯迅論壇”為中心[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梁迎春;;論魯迅雜文中的理解訴求[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6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7 鄭志勇;;網(wǎng)絡社會群體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8 陳立旭;;重估大眾文化的政治潛能——費斯克與法蘭克福學派等的分野[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姚進忠;;詮釋視野下的個案工作[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吳曉明;;論馬克思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7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10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尤永;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消費中的意見領(lǐng)袖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蔣輝月;論許地山文學創(chuàng)作的悲劇精神[D];河北大學;2007年

3 趙廣香;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關(guān)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思童;從受眾探析中國紀錄片發(fā)展范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笛;上海市奉賢區(qū)大眾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王銳;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競爭力模型與戰(zhàn)略考量[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王璐;解讀中國電視場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娛樂[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曉武;;文學虛構(gòu)的人類學價值[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05期

2 黃譽;童話意境初探[J];柳州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3 許曦明;“移就”在漢詩英譯中的應用[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03期

4 陳力;從“移情”看中西審美差異[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劉一玉;矯蘇平;;移情與抽象[J];美術(shù)大觀;2006年12期

6 孫博;意識形態(tài)·商品·主旋律——關(guān)于文藝市場化的質(zhì)疑[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7 伍夫楹;比較與進入——審美藝術(shù)論二題[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8 閻美東;翻譯與文化知識[J];山西科技;1998年06期

9 王順貴;“藝術(shù)變形”芻議[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10 方欣;燃燒任性的精靈——藝術(shù)直覺之淺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龍;陳粵;;美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虛妄——淺談保羅·德曼的“文學性”理論[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駱賢鳳;;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guān)系述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吳元邁;;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李寧;;戴著鎖鏈跳舞:意識形態(tài)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寫現(xiàn)象[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劉娜;;權(quán)力話語對譯本的影響——《簡·愛》不同譯本的個案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李群;;從文學翻譯的層次說解讀《天演論》[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7 劉娜;;權(quán)力話語對譯本的影響——《簡·愛》譯本的個案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李進書;;不粘不脫——文學與政治的關(guān)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qū)W術(shù)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9 郭躍輝;;新時期外來文論教材對我國文學理論觀念的影響[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10 張冠華;;危機:文藝理論的正常狀態(tài)——“危機”話題討論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相武;文學不能脫離道德[N];文藝報;2006年

2 陸貴山;文藝基礎(chǔ)理論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報;2000年

3 張杰 馬廣惠 辛斌 呂俊;跨入新世紀門檻的西方文學與語言學[N];文藝報;2004年

4 胡鵬林;文藝批評的價值與社會主義榮辱觀[N];人民日報;2006年

5 胡鵬林;文藝批評的價值論與榮辱觀[N];文藝報;2006年

6 吳高泉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文學跨社會學研究的可能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劉藩;暢銷小說為何讓評論家傷透腦筋[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文學:虛構(gòu)與真實[N];解放日報;2007年

9 嚴冰;祁志龍:好賣不代表就是商業(yè)藝術(shù)家[N];上海證券報;2008年

10 張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N];文藝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仲樂;文化批評的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3 劉小剛;創(chuàng)造性叛逆:概念、理論與歷史描述[D];復旦大學;2006年

4 劉水平;大眾文化:意義的生成與理論的張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臧運峰;新批評反諷及其現(xiàn)代神話[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吳,

本文編號:210341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10341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690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