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的分歧到底應該如何解決——就文藝學的若干根本問題答熊元義等同志
本文選題:實踐唯物主義 + 審美超越性 ; 參考:《學術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不同于直觀的唯物主義,就在于它引入了實踐的思想,突出了人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在社會歷史領域,人與現(xiàn)實的各種關系都是在實踐過程形成的,作為審美關系的客體的美不是純粹的自然屬性,而只能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在意識領域,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chuàng)造世界,文學就其性質(zhì)來說也必然是現(xiàn)實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在人學本體觀方面,人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生成的,文學是以人為對象和目的的,所以也只有把實在論維度和目的論維度統(tǒng)一起來才能對"文學本體論"作出科學的回答。這都需要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按照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去進行探討,這是直觀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所根本無法理解的。
[Abstract]:Marxist materialism is different from intuitionistic materialism in that it introduces the thought of practice and highlights th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human being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history, all kind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reality a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Beauty, as the object of aesthetic relations, is not a pure natural attribute, but a unity of nature and sociality. In the field of consciousness, human consciousness not only reflects the world but also creates the world. Literature, by its nature, is bound to be the unity of reality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 view of human ontology, man is not ready-made but generated, and literature takes man as the object and purpose. Therefore, only by unifying the dimension of realism and teleology can we make a scientific answer to "Literary Ontolog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robe into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our research, which can not be understood by the intuitive materialist way of thinking.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I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劉萍;黑格爾與叔本華悲劇理論來源之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蕭超然;十九世紀末 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4 趙家祥;為物質(zhì)生產(chǎn)的決定作用原理辯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顧建華;寓言藝術的美學魅力[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1994年02期
6 劉喜珍;論康德絕對命令的實踐理路及價值指歸[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7 丁仰炎;政治經(jīng)濟學隨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王小飛;當代德國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選擇與定位[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9 彭春生,朱大保,丁宇真;中國根藝調(diào)查報告[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89年01期
10 閻建國;普列漢諾夫與托爾斯泰藝術觀探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高劍平;;追問技術與倫理[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尹愛青;;解放、創(chuàng)造、發(fā)展——生命質(zhì)量提升的本質(zhì)意義——音樂審美教育人學價值透視[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常晉芳;網(wǎng)絡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郭艷君;歷史與人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李曉春;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zhì):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7 李新庚;信用論綱[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8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董淑君;刑罰的要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10 陳迎年;感應與心物——牟宗三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欣;本體論視域中的美善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彭金柱;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與新制度經(jīng)濟學關于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3 蔡瑋;漢語地名的語言與文化分析[D];廣西大學;2001年
4 孫麗巍;“主體性”視野下的康德、克羅齊美學思想[D];黑龍江大學;2001年
5 李琨;論“五四”以來農(nóng)村題材小說中覺醒的女性形象[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周紅陽;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閱讀[D];湘潭大學;2001年
7 杭功元;康德在宗教觀上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D];安徽大學;2001年
8 何鵬翔;盧梭社會契約論的邏輯構架和歷史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高山杉;康德之前的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許雄波;越名教而任自然[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本文編號:20586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05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