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四個英語節(jié)譯本中的習語翻譯比較研究
本文選題:《紅樓夢》 + 英語節(jié)譯本 ; 參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摘要】:從翻譯等值理論和接受美學理論視角考察《紅樓夢》四個節(jié)譯本中的歇后語、成語和俗語等習語的英譯情況,發(fā)現(xiàn)其多數(shù)譯例或省略未譯,或采用簡單直譯、意譯的方式,因而未能有效傳遞習語的文化內涵和文學韻味。而要想使譯文填補譯入語讀者的"文化空白",實現(xiàn)文化內涵和文化意象的等值傳遞,就必須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并采取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相結合的綜合翻譯法,追求一種"動態(tài)的、立體的、等效的"語言轉換,以達到保全原著文化意象和防止文化流失的目的。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theory and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Xiehouyu, idioms and idioms in the four section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translation examples are either omitted, untranslated, or simply literal or freely translated. Theref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literary flavor of idioms can not be effectively transmitted.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text fill the "cultural blank" of the target readers and realize the equivalent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image, w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adopt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transl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alienation pursues a kind of "dynamic, stereoscopic and equivalent"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cultural image and prevent the loss of culture.
【作者單位】: 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2012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英語世界中國文學的譯介與研究”(12JZD016)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袁翠;對《紅樓夢》英譯本中某些習語翻譯的再思考[J];紅樓夢學刊;2001年01期
2 官煜瑜;;從譯介學的視角看《紅樓夢》歇后語的英譯[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10期
3 劉澤權;朱虹;;《紅樓夢》中的習語及其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06期
4 馬蕭;文學翻譯的接受美學觀[J];中國翻譯;2000年02期
5 夏仲翼;文學翻譯與批評理論[J];中國翻譯;1998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董劍華;翻譯中的文化過濾《紅樓夢》成語英譯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2 牛蔚欣;《紅樓夢》兩譯本成語翻譯比較[D];河北大學;2007年
3 王陽;《紅樓夢》中四字成語翻譯策略對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華偉;;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互動——從接受理論視角分析《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過程之獨特性[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3 孫緒武;;《醒世姻緣傳》詞語拾遺[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4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5 潘熙;;從基礎教育的內涵談教材教法的改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2期
6 楊紅;;淺論《紅樓夢》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7 金彥,張麗;從接受美學看電視受眾參與[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8 張紅艷;試評《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9 周方珠;;論元散曲翻譯中的模糊再現(xiàn)[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李書琴;錢宏;;試論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典籍翻譯策略之選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英華;;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張勁松;;晴雯雙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劇[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王帥;;比較孔子的“憂”與海德格爾的“憂”及在教育上的現(xiàn)實意義[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孟偉根;;外來詞的詞義漢化和漢英詞典的翻譯[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陶原珂;;從漢語的詞性-義項關系論漢外詞典的詞性標注結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洪港;;從《紅樓夢》管窺清初義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彭輝;;從多維視角為文學翻譯中的“誤讀”正名[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胡偉麗;;從《紅樓夢》譯本看模糊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曹心瑋;;《紅樓夢》判詞翻譯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研究”課題組 ;孫曼均;;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用字的統(tǒng)計與分級[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仇賢根;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9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紅莉;從文化角度談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D];河北大學;2009年
2 曹二玲;圖畫故事書翻譯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方旭;論汪立三鋼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蘊“層次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俞杰;后金融危機下浙江外向型企業(yè)轉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9 鐘銳;從語義學角度看《紅樓夢》文化特征詞語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梁靜;漢西數(shù)詞對比分析及漢語數(shù)詞的西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濤;《紅樓夢》的典故與跨文化翻譯問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韓忠華;評《紅樓夢》楊氏英譯本[J];紅樓夢學刊;1986年03期
3 袁翠;對《紅樓夢》英譯本中某些習語翻譯的再思考[J];紅樓夢學刊;2001年01期
4 方志彪,陳永順;《紅樓夢》中俗語的翻譯初探[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馬海燕,溫中蘭;《紅樓夢》英譯本中文化詞語處理的比較[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4期
6 范敏,陳天祥;論漢語成語的英譯——英譯《紅樓夢》譯例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2年05期
7 閆敏敏;二十年來的《紅樓夢》英譯研究[J];外語教學;2005年04期
8 何繼紅;《紅樓夢》英譯的跨文化交際意識[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張麗華;;從譯介學角度看漢語歇后語英譯過程中的信息流失[J];濰坊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張培基;略論《紅樓夢》新英譯的習語處理[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0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雯;跨文化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2 劉錦暉;《紅樓夢》習語翻譯的異化與歸化[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區(qū)少綿;談習語翻譯──學習《紅樓夢》習語英譯札記[J];廣東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2 溫弘;;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翻譯主體[J];作家;2011年04期
3 劉士聰,谷啟楠;論《紅樓夢》文化內容的翻譯[J];中國翻譯;1997年01期
4 周景剛;;譯者主體性的文化視角[J];文教資料;2006年23期
5 王玨;;從《紅樓夢》看翻譯中的意象處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6 李曉巖;;女性主義與譯者主體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7 張捷;;淺談《紅樓夢》的仿詞藝術及其英譯[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王曉敬;楊琪;;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林區(qū)教學;2008年08期
9 胡曉宇;;文學翻譯中譯者主體性芻議[J];作家;2010年06期
10 黃仕梅;;試析譯者的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體現(xiàn)——比較短篇小說《蒼蠅》的兩個中譯本[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傳鳴;;《紅樓夢》及其英譯本語篇銜接對比——漢英主語省略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趙巍;;版本差別與作者意圖——《紅樓夢》“抄檢大觀園”的英譯本比較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王玉玨;;論譯者主體性在典故翻譯中的體現(xiàn)——比較文學視角[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路東平;;《紅樓夢》中的詈語使用及其翻譯初探[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吳炫;;文學穿越現(xiàn)實導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6 牛水蓮;;理想的建立與破滅——“大觀園”與“六條院”比較[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殷瓔;;從改寫理論的視角看張愛玲自譯《金鎖記》的翻譯策略[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金星;;文學教育路正長[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年第3期(總第197期)[C];2010年
9 柯巖;;談談文學與人生[A];忘年交書簡五十封[C];2007年
10 潘翠菁;吳文輝;;藝術直覺[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歆耕;誰是“謀殺”文學的“元兇”?[N];文匯報;2010年
2 李永軍;紅樓夢譯十五年[N];團結報;2009年
3 格非 早報記者 田波瀾 整理;“時間不再,我們不再有耐心”[N];東方早報;2011年
4 江帆;開啟靈活多樣的譯介方式[N];中國文化報;2009年
5 劉勇 張弛;不讀而還是經典的[N];文藝報;2010年
6 宋莊;那影響無法擺脫[N];工人日報;2011年
7 南帆;文學的潛能[N];人民日報;2011年
8 李瑞銘根據(jù)錄音整理;文學的方式[N];文學報;2002年
9 許雯麗;六盤水文學院作家講座系列《靈感與寫作》[N];六盤水日報;2010年
10 主講人 當代著名作家 王蒙 本報實習生 陳月飛 本報記者 李月寧;文學,讓一個民族更富創(chuàng)造力[N];新華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唐艷芳;賽珍珠《水滸傳》翻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虹;《紅樓夢》詩詞英譯移情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肖家燕;《紅樓夢》概念隱喻的英譯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5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視野下的文學翻譯主體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孫立春;中國的日本近現(xiàn)代小說翻譯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7 袁麗梅;語境·譯者·譯文[D];復旦大學;2012年
8 于連江;多維視角下的文學翻譯批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9 鄂霞;中國近代美學關鍵詞的生成流變[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麗耘;中英文學交流語境中的漢學家大衛(wèi)·霍克思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艷玲;從《紅樓夢》兩譯本看文化取向對譯者主體性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7年
2 宋春艷;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詞的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薛海琴;從孫梁、蘇美的《達洛衛(wèi)夫人》看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蒲姍姍;林語堂譯者主體性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5 張偉;從比較美學角度研究《紅樓夢》人物對話語言翻譯[D];暨南大學;2003年
6 郎力理;從闡釋學角度看《孫子兵法》英譯的譯者主體性[D];西南大學;2011年
7 莫秋月;解構主義視野下林譯小說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余江陵;從闡釋學看《紅樓夢》習語翻譯[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4年
9 唐羽;從喬治·斯坦納闡釋學視角看張愛玲譯《老人與!返淖g者主體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謝慧;從譯者主體性視角探討中國古詩詞意象的翻譯[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196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01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