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場中人物形塑的延伸——社會學場域理論觀照下的人物形塑自由度
本文選題:社會場域 + 文學場; 參考:《理論導刊》2012年01期
【摘要】:人物形塑一直是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鑒賞所關注的焦點。從社會場域理論的視角出發(fā),可以看出人物在文學場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隨著場域的展開,人物獲得了展示空間,從內在和外在行為以及性情傾向中展示了人物形塑的自由度;自由度在文學場中的伸縮性,也帶來了文學場內開拓性空間的創(chuàng)生,從而進一步拓展了人物形塑的自由度。因此,我們可以在凝視人物形象中,獲取到社會場域的廣闊意涵,也同時會加深對人物審美的多維度把握。
[Abstract]:Figure shaping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literary apprec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field theory, we can see that the character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fie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the characters get the display space.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personage is shown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behavior and disposition, and the flexibility of freedom in literary field also brings about the creation of pioneering space in literary field, thus further expanding the freedom of figure shaping. Therefore, we can get the broad meaning of the social field in staring at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deepen the multi-dimensional grasp of the character aesthetic.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BZW02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YJA751017)
【分類號】:I0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戎;;“差序格局”——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中國人行為的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劉雪松;儒家文化傳統(tǒng)與法治社會中的公民意識塑造[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3 遲成勇;論“和”的辯證法與傳統(tǒng)價值[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遲成勇;;論中庸的倫理意蘊[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胡緒明;;超越之維的后現代性[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劉進;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及文學思想探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蔡江珍;文學現代性與現代散文主體性理論的形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劉麗群;從文化傳統(tǒng)看中美教育的差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蔡春;易凌云;;審視教育中的“身體”——兼論教育中的“身體懲罰”[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03期
10 秦文華;張澎濤;劉文吉;;我國公共組織績效評估的文化剖析[J];文史博覽;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平;;《水滸傳》明清詮釋之比較[A];2005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暨大豐市施耐庵研究會成立20周年慶典專輯[C];2005年
2 許曉峰;許喜華;李俊杰;;從文化角度考察產品設計本土化理論和中國產品設計本土化方法[A];2005年工業(yè)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2 黃飛;論中國現代抒情散文的詩意追求[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3 南哲鎮(zhèn);唐代諷諭文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張朝富;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之走向[D];揚州大學;2005年
5 傅守祥;歡樂詩學: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像[D];浙江大學;2005年
6 鄧文初;民族主義之旗[D];浙江大學;2005年
7 劉聰;現代新儒學文化視野中的梁實秋[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戴明朝;美的問題:人類學個案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9 呂翔;福柯與批判問題[D];復旦大學;2005年
10 劉雪松;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D];黑龍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偉;盧照鄰研究中幾個問題的商榷[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2 楊位儉;歷史喧囂中的文化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薛峰;序體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宋衛(wèi)紅;審美視域中的意識形態(tài)[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趙子林;試論過渡時期黨領導的文化建設[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肖蕓;論旅游與跨文化交流[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長中;回歸文學本位的探索[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飛;西安東大街街道表皮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9 王安功;清初文人尺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吳永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私營企業(yè)主價值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國華;文學場的歷史發(fā)生與文學現代性[J];河北學刊;2005年04期
2 陳樹千;;消費文化下的審美烏托邦——布迪厄“文學場”理論芻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3 張文哲;;“文學場”中出版機制的轉型與文學走向市場[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毛志成;關于文學的“場”[J];文學自由談;1995年01期
5 樺楨;;永不終結的“文學終結論”[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李旭;;裂變與重建:大眾媒介語境下的文學場研究[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朱國華;;當代文論語境中的布迪厄[J];社會科學;2005年12期
8 劉月新;;文學理論教學的反思與重構[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S1期
9 郭仙;;布爾迪厄的“文學場”理論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10 高建為;;文學場力的較量[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恒沙;現代性視野中的文學制度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梅新林;中國文學地理學導論[N];文藝報;2006年
3 葛永海;中國文學地理學:理論奠基與體系建構[N];光明日報;2007年
4 ;新文學傳媒的“反霸權空間”[N];文藝報;2001年
5 周啟超;文學理論的范式轉型與生態(tài)平衡[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6 閻晶明;中篇小說的獨立價值[N];文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邦衛(wèi);媒介詩學導論[D];浙江大學;2005年
2 單曉溪;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霍俊國;文學格式塔中的場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2 劉小兵;解讀布迪厄的文學場理論[D];南昌大學;2007年
3 姜春;布迪厄“文學場”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周華;布迪厄文化美學的符號學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洋;習性及藝術場概念的批判性釋義[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6 張倩;皮埃爾·布迪厄及其《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021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00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