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chuàng)作及文學秩序——從“創(chuàng)作方法”看文學的“本質主義”和“關系主義”
本文選題:創(chuàng)作方法 + 理論; 參考:《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摘要】:"文藝服從于政治"將理想的"創(chuàng)作方法"等同于文學具體的創(chuàng)作方法,這造成了文學的本質主義。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先后之分和"文學的本質主義"之間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二十七年文學"的本質化不是源于"理論先行",而是某種先行理論的"政治本質化"。20世紀80年代純文學力圖借助"形式主義"規(guī)避"創(chuàng)作方法"的本質主義弊端,但由于理論自省的缺乏,文學的本質化仍不可避免。話語階段"理論"的本質色彩淡化,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關系也因此變得多元。
[Abstract]:The ideal "creation method" is equated with the specific literary creation method, which leads to the essentialism of literature.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quence of theory and creation and Literary essentialism. " The essence of the twenty-seven years literature "is not from the" theory first ", but from the" political essentialization "of a certain leading theory. In the 1980s, pure literature tried to avoid the essentialism malpractice of" formalism "by means of" formalism ".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introspection, the essent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is still inevitable. The essential color of "theory" in discourse stage is desalin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creation becomes pluralistic.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2009年福建省教育廳A類項目“傳承與變更:關系主義的歷史面相”(項目編號:JA09066S)
【分類號】:I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錢中文;文學理論反思與“前蘇聯(lián)體系”問題[J];文學評論;2005年01期
2 李澤厚;;審美意識與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作方法札記之一)[J];學術研究;196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凡娟;王濤;;美學,將路歸何方?——關于中國當代美學的深層反思[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時勝勛;;當代中國文藝學學科反思的思想史意義[J];當代文壇;2009年03期
3 王澤慶;;“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十年巡禮[J];東方叢刊;2007年01期
4 董麗華;;誰看到了文學理論的邊界——文學理論邊界問題的回顧與展望[J];大眾文藝;2010年19期
5 張清民;;審美意識形態(tài):歷史貢獻與理論局限[J];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6 支克堅;關于新時期文藝上不再提兩個口號[J];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7 段吉方;;反思與批判:“后現(xiàn)代”語境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現(xiàn)代性立場[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時勝勛;;地緣文明與東亞文論身份[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王見楠;;越界與堅守——“文學研究的文化轉向”問題綜述[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劉冠君;;探索的歷程——十年來文藝論爭的回顧與反思[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前;;文學理論與“蘇聯(lián)模式”[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明;在美學的轉捩點上[D];復旦大學;2006年
3 孫士聰;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視閾下西馬意識形態(tài)批評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秦春;中國文學教育歷史軌跡及價值反思[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田莉;林興宅象征論文藝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魯飛;并置與矛盾性[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秦志敏;論爭與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郭敏;隱蔽的成規(guī)[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周偉平;董學文文藝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6 朱樂懿;人道主義的守望者[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董麗華;數(shù)字媒介時代文藝學邊界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8 閻建旭;《中國新文學大系·理論集》之文學批評理論簡論[D];河北大學;2007年
9 孔凡娟;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的幾個宏觀問題的嘗試性探討[D];山東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J·希利斯·米勒,國榮;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xù)存在嗎?[J];文學評論;2001年01期
2 錢中文;全球化語境與文學理論的前景[J];文學評論;2001年03期
3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4 李衍柱;文學理論:面對信息時代的幽靈——兼與J·希利斯·米勒先生商榷[J];文學評論;2002年01期
5 陳伯海,黃霖,曹旭;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民族性與現(xiàn)代轉換問題──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三人談[J];文學遺產(chǎn);1998年03期
6 盛寧;對“理論熱”消退后美國文學研究的思考[J];文藝研究;2002年06期
7 余虹;文學的終結與文學性蔓延——兼談后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任務[J];文藝研究;2002年06期
8 陳曉明;歷史斷裂與接軌之后:對當代文藝學的反思[J];文藝研究;2004年01期
9 李春青;對文學理論學科性的反思[J];文藝爭鳴;2001年03期
10 曾慶元;也談文學理論學科性的“合法依據(jù)”——評李春青的《對文學理論的學科性的反思》[J];文藝爭鳴;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視野中的批評實踐——特里·伊格爾頓的文學批評理論[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楊興玉;;文學研究中的本質主義問題[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段吉方;;伊格爾頓文藝批評觀念的理論意義及其局限[J];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4 李衛(wèi)華;;“文學性”:應當解構還是建構?——與馬大康先生商榷[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楊黎紅;在審美轉型中召喚超越的彩虹[J];東方論壇;2005年04期
6 楊思杰;;當代女性藝術發(fā)展的新趨勢及其觀念轉型[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一些大學生、研究生對改進文藝理論教學的建議(摘編)[J];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02期
8 毛慶其;文藝理論學科建設歷史的思索[J];文藝理論與批評;1989年02期
9 張杰;;追問模式的三種范型與兩種主義[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年05期
10 王曉華;;是文學學,還是文藝學——對一個基本問題的追問[J];探索與爭鳴;2006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龔耀生;;談創(chuàng)作方法[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2 郭瑞;;“創(chuàng)作方法”辨析[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3 朱晶;;“兩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存在著,發(fā)展著[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4 洪鳳桐;;“兩結合”不是一種獨立的創(chuàng)作方法嗎?[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5 朱晶;;創(chuàng)作方法與現(xiàn)實主義的基本特征[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6 湯龍發(fā);;關于“兩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7 ;后記[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8 姜文震;;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問題芻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9 鄭國銓;;論文藝的繼承和革新[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10 夏虹;;“兩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的基本特征[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晉軍;“鄉(xiāng)間藝術”新崛起[N];中國藝術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王研;尋找當代生活表達的多種可能[N];遼寧日報;2007年
3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彭吉象;創(chuàng)建學科體系 推動中國藝術走向世界[N];中國藝術報;2008年
4 賈奮然;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的悖論[N];文藝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范昕;純粹,也讓人捏了一把汗[N];文匯報;2011年
6 顏慧;《藝術走向社會》學術展重讀經(jīng)典[N];文藝報;2007年
7 深圳商報記者 劉瓊 實習生 姜純;美國藝術家大芬“撿垃圾”[N];深圳商報;2011年
8 郭錦華;構建多元文學的批評框架[N];中國文化報;2007年
9 李衛(wèi)華;當前文藝學中的“文化研究”[N];文藝報;2006年
10 盛葳;有一種共同的“80后藝術”嗎?[N];中國文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波;美國藝術教育思想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吉猛;文學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姜通;馬克思理論視域下的藝術品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關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王鑫;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獨創(chuàng)性[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6 馮莎;藝術在別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王征;數(shù)碼交互藝術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大學;2011年
8 郭紅梅;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視覺文化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9 董嶺;藝術功能論[D];暨南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晶;論網(wǎng)絡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由性[D];山東大學;2007年
2 於飛;理性的位置[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3 袁荷;國家如何介入藝術[D];西南大學;2012年
4 白曼;魯迅雜文與金學鐵雜文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呂智強;中國當代藝術中“綜合材料”現(xiàn)象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6 張晶;作為治療的藝術與作為藝術的治療[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7 趙盼盼;兩種哲學背景下的文學精神[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范文明;論中國新寫實小說與越南革新后現(xiàn)實小說[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9 胡莉芳;游移的“文學性”[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梁志欣;單純的力量[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19646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96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