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馮至與里爾克:存在主義視域中的重釋

發(fā)布時間:2018-05-26 16:39

  本文選題:馮至 + 里爾克。 參考:《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摘要】:馮至與里爾克的關系一直為學界所關注,如果從存在主義視域來考量會獲得新的思路和啟示。首先,里爾克試圖在"存在"的世界通過"事物詩"的創(chuàng)造,賦予藝術永恒的品質;而馮至的《十四行集》中"事物"不僅作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起點,更被視為可以通過語言的命名而具有向人顯示存在意義的能力。其次,《十四行集》與里爾克詩歌的對應性關系還體現在對詩歌表現方式、詩歌功能的共識上。更應看到,存在主義哲思固然讓馮至脫離了淺層的詩意纏繞而走向了生命存在的深度,而傳統(tǒng)的審美文化也使《十四行集》擺脫里爾克詩歌的玄奧與抽象,為馮至的存在主義的詩歌理念提供了本土化的可能性。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ng Zhi and Rilke has alway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scholars. If we consider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we will get new ideas and revelations. First of all, Rilke tries to endow art with eternal qualit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ing poetry" in the world of being, while "thing" not only serv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rtistic creation in Feng Zhi's Collection of 14 lines. It is also seen as having the ability to show meaning to people through language naming. Secondl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llection of the Fourteen lines and Rilke's poetry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style and function of poetry.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ies of course let Feng Zhi break away from the superficial poetic entanglement and move to the depth of existence of life, and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also made the Collection of the Fourteen lines get rid of the mystery and abstraction of Rilke's poetry. I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localization for Feng Zhi's existentialism.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評審委員會重點課題“20世紀中國存在主義文學史論”(批準號:10112462)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20世紀中國存在主義文學史略”(批準號:10A084),湖南省教育廳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基地”(湘教通[2004]284號)成果之一
【分類號】:I0-03;I106.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力永;馬克思與海德格爾批判形而上學的根本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徐振軒,徐葉;海德格爾視野里的現代技術與人類命運[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杜軍虎;;后現代主義對“人類中心論”的批判[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盧亞明;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5 羅松濤;由詩之言到說之語——從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之闡釋看其語言之思[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6 楊壽堪;人文主義:傳統(tǒng)與現代[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7 儲昭華;關于人與自然統(tǒng)一的再認識[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8 張公善;;深情呼喚生活詩學——試論生活存在作為美學的一種新本體[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宋文新;海德格爾對技術的形而上學思考[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2期

10 馬友平;本雅明的“靈韻”(aura)理論與現代藝術思想[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天慶;;自身性與意識形態(tài)的可能限度(草綱)[A];“現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杰;石濤畫學與海德格爾藝術哲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2 趙衛(wèi)國;海德格爾的時間性與時——間性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閆宏秀;技術進步與價值選擇[D];復旦大學;2003年

4 周穎;閱讀之旅:從主體性到修辭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周麗昀;科學實在論與社會建構論比較研究——兼議從表象科學觀到實踐科學觀[D];復旦大學;2004年

7 趙曉芳;存在、藝術與詩[D];復旦大學;2004年

8 申仁洪;論教育科學:教育研究科學取向及其在中國的合理性建構[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10 鐘華;思與詩的對話[D];四川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莉;淺論文學藝術的真實性[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吳燕;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感性世界理論的初步構建[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徐振軒;海德格爾存在論技術觀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4 張高宏;亞里士多德的存在學及其對海德格爾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3年

5 謝學敏;深層修辭的內部特性及其建構機制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劉琴;歷史敘事中的個人記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

本文編號:193803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93803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933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