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灌注到我心里各樣詩歌”——前柏拉圖時期文類理論探析
本文選題:文類 + 前柏拉圖時期;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前柏拉圖時期文類問題探討的歷史語境呈現(xiàn)出鮮明的雜糅渾整性,自覺獨立性不足。文類理論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豐富繁盛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日常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具體理論觀點和資源表現(xiàn)為:類型劃分上提出了"有益的藝術"、"快感的藝術"、"兼具有益和快感的藝術",自由藝術與輔助性藝術以及"主體說"、"客體說"、"主-客體說";并從中寓有"詩高于畫"、"樂高于詩"以及人相美丑、模仿對象好壞、是否形成審美幻覺等決定作品優(yōu)劣高低的文類等級觀念。在文類發(fā)生起源觀上主張神賦說,并由此進一步引申出"文非一體,鮮能備善"的關乎文學創(chuàng)作中文類兼善與偏長問題的看法。
[Abstract]: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literary problems in the pre-Plato period presents a distinct hybridity and lack of conscious independenc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heory and rich and prosperous literary cre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aily social life. The specific theoretical views and resources are as follow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s of "beneficial art", "the art of pleasure", "the art of both benefit and pleasure", free art and auxiliary art, as well as "subject theory", "object theory", "subject-object art" There are "poetry over painting", "music above poetry" and beauty and ugliness. The quality of imitation object, whether to form aesthetic hallucination, etc. In the view of the origin of literary genres, the author advocates the theory of God's Fu, and further extends the view that "the text is not a whole, but rarely can be prepared for the goo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the good and the long.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揚州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助項目“西方文類理論史綱”(201010)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1M500012,2012T50059)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2-0746)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青藍工程”(2010-2013)
【分類號】:I0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朝昌;鄭希;;論“樸素”[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代緒宇,王珂;散文詩的文類批評[J];南都學壇;2003年01期
3 潘水萍;;“戲劇”、“抒情詩”與“敘事文學”——多維視角下的“比較詩學”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張仁香;;文類、慣例、比較——厄爾·邁納《比較詩學》的詩學體系建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馮永朝;略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J];內(nèi)蒙古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6 譚運長;論社會生活是文學的終極原因[J];文藝理論研究;1991年03期
7 姚依紅,馬清華;詩歌多維表義特征的內(nèi)在關系[J];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8 鄧作惠;;情至不能已 氤氳化作詩——淺析情感與文學藝術的關系[J];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高亞軍;;論詩歌的形式特征及分類[J];大舞臺;2010年08期
10 雷素娟;;楊鍵與華茲華斯的抒情詩比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先霈;;資本主義生產(chǎn)同藝術和詩歌的敵對性[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3 毛慶耆;;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的主觀和客觀[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九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3年年會論文集[C];1993年
4 劉光林;;試論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意象手法[A];荊楚文化與民俗論叢——1997—2001湖北省群眾文化獲獎論文匯編[C];2001年
5 陳長義;;創(chuàng)作過程中情與理的辯證關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6 丁秀強;;再談文藝與政治的關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7 王少青;;文學家的“眼光”[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年會論文集[C];1982年
8 龔耀生;;談創(chuàng)作方法[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9 張躍軍;;從《比薩詩章》中漢字的使用看其對中國文化的表現(xiàn)[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袁仁琮;;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使命和現(xiàn)實責任[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7年務川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潘智;按“三個代表”要求繁榮軍隊文學創(chuàng)作[N];解放軍報;2001年
2 ;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紛紛回應《當前文學創(chuàng)作癥候分析》[N];光明日報;2006年
3 錢志富;詩的音樂意境[N];文藝報;2005年
4 陳慧 河北省政協(xié)前副主席 河北師范大學教授;不能一概而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劉光耀;重新認識文類的性質(zhì)[N];文藝報;2008年
6 黃金蘭;短信文學火得起來嗎?[N];工人日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王志慶;植根沃土 推動文藝事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N];祁連山報;2008年
8 格爾;批評為何左右不了文學創(chuàng)作[N];北京日報;2000年
9 記者 徐冠一 董博;出精品 出人才 出效益[N];吉林日報;2008年
10 王文革;文學理想:審美視野的突破[N];文藝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人文精神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2 常如瑜;榮格:自然、心靈與文學[D];蘇州大學;2010年
3 王建剛;政治形態(tài)文藝學[D];浙江大學;2007年
4 齊明敏;阿拉伯阿拔斯“苦行詩”及其與中國唐宋“出家詩”之比較[D];北京外國語學院;1993年
5 曾傳芳;敘事策略與歷史重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張守海;文學的自然之根[D];蘇州大學;2009年
7 朱玲玲;“自我之獄”與“外邊”[D];復旦大學;2012年
8 劉亞斌;新時期文論價值取向歷程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夏秀;原型理論與文學活動[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軍;文類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波;圖像化時代與文學的后現(xiàn)代性[D];吉林大學;2006年
2 朱彥;文學創(chuàng)作與童心[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3 周靜;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宋紅梅;太陽原型意象的歷史嬗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陳小艷;托馬斯·哈代與徐志摩的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6 趙,
本文編號:18847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88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