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虛構的表演性
本文選題:文學虛構 + 多重自我。 參考:《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08期
【摘要】:如果說虛構與人類的本質屬性緊密相關的話,那么,文學虛構作為人類可能性世界的表達,更富有表演的特性。它既是作家自我的多重角色的表演,也是人類可塑性的表演,又是生命可能性的表演,還是人類追求自由狀態(tài)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文學虛構讓讀者進入陶醉狀態(tài),借以突圍進而表達和追尋人生存在的意義。
[Abstract]:If fi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human nature, literary fiction is more of a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as the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possibility world. It is not on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ultiple roles of the writer's self, but also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plasticity, the table of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uman pursuit of freedom. It is the literary fiction that allows readers to get into the state of intoxication and break through to express and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沃爾夫岡·伊瑟爾的虛構詩學研究”(項目批準號:11YJC75102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賀曉武;;文學虛構的人類學根據(jù)[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予;悲慘的一代,痛苦的繆斯——美國自白派詩歌現(xiàn)象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陳洪捷;論寂寞與學術工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胡小明;體育人類學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4 滕達;體育游戲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韓雷;救人和自救——對《廢都》的癥候式閱讀[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6 耿春亮;李會勤;;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蘊分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7 代云紅;互文性寫作中的價值沖突[J];當代文壇;2003年02期
8 張介明;空間的誘惑——西方現(xiàn)代小說敘事時間的畸變[J];當代外國文學;2001年01期
9 徐岱;美麗總是愁人的——論作為一種審美體驗的憂郁意識[J];東疆學刊;2003年01期
10 張邦衛(wèi);穿越理性的屏障 追尋感性的狂歡——從感性詩學的角度透視傳媒批評的維度建構[J];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蘇友芬;;簡述女作家共同的敘事形式選擇——小說[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2 張艷潔;;現(xiàn)代廣告創(chuàng)意的游戲化傾向[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彭海蕾;幼兒園游戲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4 鮮益;彝族口傳史詩的語言學詩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旦大學;2005年
6 蘇東曉;審美無利害說與審美關系問題[D];復旦大學;2005年
7 孟彤;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時間觀念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8 肖暉;中國判決理由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轉型[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9 徐晗;凱·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現(xiàn)代主義特征[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金嶺;“法”眼看中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峻;論托馬斯·哈代長篇小說的多維雙重性[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瓊;論喬治·愛略特前期創(chuàng)作中的心理分析藝術[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曾曉東;電子游戲的美學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郭玉華;共同的關注,不同的言說[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英;奧斯丁小說的女性意識論析[D];吉林大學;2004年
6 萬信瓊;司各特小說的歷史敘事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7 董海龍;李賀詩歌的悲劇意識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玉英;曹操詩歌的情感審美[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9 趙真;伊凡·布寧短篇小說集《幽暗的林間小徑》主題分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化冰;影響運動競賽規(guī)則的社會因素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丁來先;;美學生態(tài)人與新浪漫精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曉武;;虛構文學的游戲與超游戲性[J];社會科學家;2010年08期
2 賀曉武;;虛構作品的文學倫理學[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賀曉武;;文學虛構的人類學根據(jù)[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賀曉武;;文學虛構的人類學價值[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05期
5 韓云波;文學感受中的情性與智性[J];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03期
6 張榮翼;論“文學虛構”的幾層含義[J];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01期
7 汪正龍;沃爾夫岡·伊瑟爾的文學虛構理論及其意義[J];文學評論;2005年05期
8 周華山;;審美體驗的轉換:想像到圖像[J];大眾文藝;2011年01期
9 余華;;網(wǎng)絡和文學[J];作家;2000年05期
10 吳小麗;;對文學虛構含義的一種探討[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年Z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文學:虛構與真實[N];解放日報;2007年
2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曉明;虛構是文學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報;2011年
3 高昌;自敘體:作家評傳的新文體[N];中國文化報;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呂燕;文學虛構理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2 潘品麗;文化政治視域中的文學虛構[D];溫州大學;2011年
3 葛秀麗;小說的虛構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王梅;現(xiàn)實主義再闡釋[D];廈門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8777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87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