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環(huán)境與文學批評的原創(chuàng)力
本文選題:文化環(huán)境 + 文學批評 ; 參考:《東岳論叢》2012年09期
【摘要】:我國當下的文化環(huán)境對文學批評原創(chuàng)力的生發(fā)形成了一定的制約,人情文化、仿制文化與體制文化是構(gòu)成這一文化環(huán)境的主要因素。同時,文學批評又可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可通過與文學家一起重建價值體認標準與價值自信、增強批評的策略性、堅持依據(jù)文學文本的自我化批評、尋求體制要求與原創(chuàng)價值之間的平衡點來實現(xiàn)對文化環(huán)境的突圍,從而獲得自身原創(chuàng)力的生發(fā)與伸展空間。
[Abstract]:The pres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has restricted the originality of literary criticism to a certain extent. Human culture, imitation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make up this cultur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literary criticism can give full play to its own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it can strengthen the strategy of criticism by working with the writers to rebuild the standards of value recognition and value confidence, and insist on self-criticism based on literary texts. Seeking the balance point between the system requirement and the original value to realize the breakthrough to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thus obtains the own originality growth and the extension space.
【作者單位】: 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山東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中國文學批評本土化建設(shè)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雷達;[N];文藝報;2011年
2 李遇春;[N];文藝報;2011年
3 黃尚恩;[N];文藝報;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麗丹;;俄狄浦斯情結(jié)研究及其批判——兼評俄狄浦斯神話與文學批評的關(guān)系[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張世君;;文學批評閱讀法初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3 吳錫民;文學批評與法律環(huán)境——莎評“新成果”引出的話題[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4 梅美蓮,朱曉暉;文學批評言語行為意義觀[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李建國;文學批評學科意識的學術(shù)史考察—以目錄為對象[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6 李靜;;卑從的藝術(shù)與自由的藝術(shù)[J];南方文壇;2006年05期
7 陳雪軍;;文學批評功能芻議[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7年02期
8 姚景利;;窗及其研究[J];才智;2008年03期
9 郭云;;論以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為旨歸的文學閱讀[J];山花;2010年22期
10 牛寒婷;;重返文學批評的場域[J];文藝評論;2011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秦忠翼;鄒正昌;;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2 馬至融;;歷史在堅定地選擇——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八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3年
3 趙勇;;文化批評: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論8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三次轉(zhuǎn)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4 黃浩;;從“第三種批評”到第四種批評——關(guān)于“簡單批評”的說明[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qū)W術(shù)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5 申載春;;影視時代的文學批評[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6 張勝冰;;批評家的角色問題[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高楠;;走向解釋的文學批評[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孫媛;;困頓中的求索——重提“美學的歷史的”批評標準[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9 李樹榕;;方法:在批評標準與批評實踐之間[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10 聶珍釗;;序言:文學倫理學批評[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宇宏;文學批評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報;2003年
2 張濤甫;微博時代,專業(yè)批評如何作為[N];文匯報;2011年
3 解璽璋;80后寫作挑戰(zhàn)文學批評[N];北京日報;2004年
4 范玉剛;文學批評失落了什么[N];學習時報;2004年
5 鄭正;文學批評怎么能這樣寫[N];重慶商報;2000年
6 張立國;文學批評之前瞻[N];河北日報;2001年
7 秦 俑;文學批評的德性[N];陜西日報;2003年
8 吳亮 楊揚;或前或后:文學批評的位置[N];文學報;2003年
9 葛紅兵;文學批評時代的終結(jié)[N];文學報;2003年
10 本月撰稿 梁鴻鷹;呼喚文學批評 實效性的回歸[N];文學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慧平;文學批評的存在方式[D];復旦大學;2003年
2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3 杜瑞華;弗洛伊德與文學批評[D];蘇州大學;2008年
4 劉進;文學與“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學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陳粵;解構(gòu)與“誤差”[D];吉林大學;2008年
6 劉海麗;弗萊文學人類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汪軍;魏晉南北朝的藝術(shù)批評[D];東南大學;2005年
8 安佰鴻;理查德·羅蒂的文化觀念和文學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9 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溫恕;文學生產(chǎn)論:從布萊希特到伊格爾頓[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春雷;試論審美經(jīng)驗在文學批評中的意義[D];廈門大學;2002年
2 藍愛國;當代文學批評:多維視野中的身份意識[D];中南大學;2005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論與文學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樊義紅;作為批評形態(tài)的文學論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麗;論認識論與體驗論相融合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6 李定青;癥候式閱讀與文學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謝鵬;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其在中國的接受[D];湘潭大學;2005年
8 盧鳳平;生態(tài)女性主義理論視野與文學批評[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楊曄;對“理論的批評化”和“批評的理論化”爭論的反思[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趙勇賓;文學與法律的對話[D];山東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316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83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