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八月之光》的對話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文學作品中的作者與作者形象——試比較維諾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觀,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揚州大學》 2008年
沸騰的靈魂—小說《八月之光》的對話性研究
陳博淵
【摘要】: 威廉·?思{的《八月之光》是他的第一篇涉及種族問題的長篇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作家描寫了一系列的人物,他們從不同的方面都被困擾在某種強迫中,比如種族身份的歸屬,家庭歷史以及祖先的榮耀。他們不幸地成為這些困擾的犧牲品,他們扭曲的心靈和沸騰的靈魂就是一個典型標志。在塑造人物過程中,?思{廣泛地使用了對話技巧,以此用一種全景的方式展現(xiàn)小說中人物的性格,斗爭和可能的結果。 對話理論首先由蘇聯(lián)批評家米哈伊·巴赫金提出。此理論認為文學作品不再僅僅是作者本人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而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形式。這種獨立性也體現(xiàn)在作品中人物的身上,他們不再受作者意志的支配,而是有著獨立意識形態(tài)的獨立個體,作品中人物之間同樣不再有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因此他們的話語權都是獨立并且平等的。巴赫金所指的對話并不等同于普通意義上的對話,而是指小說人物之間、作者和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一種對話關系而存在,第二這種對話性還延伸到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的聯(lián)系,也就是所謂的互文性。因此,一個文本不再是作者單一的聲音,而是由多重聲部構成的復調。 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此小說的對話性。首先討論對話性在小說主人公身上的體現(xiàn),主人公的分裂人格通過對話的方式展現(xiàn)在讀者中,在此過程中,作者沒有加入自己的喜惡,而是客觀的讓人物盡情表達,已達到透徹的效果。第二,小說中對圣經(jīng)的大量引用是?思{作為南方作家的一個典型特征,這種與圣經(jīng)之間的互文性成為了小說與西方文明之間的一種對話。第三,對話性還廣泛的存在于本小說的結構層次上,諸多的倒敘,和對敘事線索的看似隨意的調出和終止是對話性在結構方面的體現(xiàn)。 本文通過討論小說的復調特征,旨在嘗試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解讀此小說的文本。考慮到?思{的南方性和他對家鄉(xiāng)南方的既愛又恨的復雜心理,以復調方式理解小說其實是更加科學的方式。同時,小說的開放性也將得到論證。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I712.07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魏玉杰;海因斯和喬安娜——種族主義的兩種形式[J];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饒曉紅;;昆丁:麥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繹——《喧嘩與騷動》的互文性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饒曉紅;;“聲音”與“憤怒”——班吉的后結構主義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李湘云;上帝的記號:福克納“白癡”形象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江守義;敘事中的時序變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5 余小倩;朱振武;;《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張艷;;?思{小說中的多重聲音[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7 黃然;;從福克納的《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看女性意識的覺醒[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8 方欽;;多元批評視野下的“玫瑰”——《獻給艾米莉的玫瑰》在當代中國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9 楊燕;;危情玫瑰別樣紅——論艾米麗南方情結中的“本我”“自我”與“超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許曉萍;;短篇小說《夕陽》的背景及人物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禮牡;;試析《押沙龍,押沙龍!》的敘事特色[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小玲;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高迪迪;家族倫理與叢林生存法則的沖突[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美華;瓊·狄第恩作品中新新聞主義、女權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多角度展現(xiàn)[D];廈門大學;2004年
4 吳錫民;接受與闡釋:意識流小說詩學在中國(1979—1989)[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5 樊星;影響·契合·創(chuàng)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6 陳民;西方文學中死亡敘事的審美風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謝雪梅;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分形[D];浙江大學;2006年
8 陳文育;圖像時代的美學批判[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欽峰;福樓拜與現(xiàn)代思想[D];四川大學;2006年
10 劉國枝;威廉·福克納荒野旅行小說的原型模式[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梅;無望的找尋與虛妄的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秦虞;《純真年代》的敘事藝術[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石潔;?思{在中國的譯介及中國當代小說中的福克納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田蓁子;針尖上的蜂蜜[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韓芳;《八月之光》的敘事結構[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湯玉華;論伯納德·馬拉默德小說《伙計》中的文化融合[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曉燕;探析?思{《喧嘩與騷動》中的意識流藝術[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8 郭艷英;試論《萬有引力之虹》的后現(xiàn)代性[D];南昌大學;2010年
9 周振琳;福克納小說的敘事模式[D];南昌大學;2010年
10 潘沛沛;現(xiàn)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玲;;女性文學主體性論綱[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黃玫;;文學作品中的作者與作者形象——試比較維諾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觀[J];俄羅斯文藝;2008年01期
3 梁惠娟;;政治與文學:互滲互動中相勉而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王聞;;“主體間性”:在交往理性中卓然挺立——翻譯批評的“對話——理解”模式窺略[J];長沙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5 藍彬;;談文學閱讀的對話本質[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年02期
6 王銘玉;;語言文化研究的符號學觀照[J];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7 彭笑遠;閆大偉;;論巴赫金“人身上的人”[J];語文學刊;2006年05期
8 張育華;蓋琪;;縱觀30年中國電視劇的敘事流變[J];當代電影;2008年10期
9 祁曉冰;海麗恰姆·買買提;;巴赫金對話理論的民主思想[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10 孫堅;楊仁敬;;用對話和狂歡顛覆現(xiàn)實世界——讀凱魯亞克的《在路上》[J];外語研究;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志榮;;科技論文中的署名與多重身份問題[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劉箴;;虛擬人社會性非言語情緒交互研究[A];計算機技術與應用進展·2007——全國第18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CACIS)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童莉;;基于生本對話的數(shù)學教科書設計[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次仁潘多;;試析吐蕃賠償命價標準法[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趙長雁;;社區(qū)·女性·媒介:族群身份獲得的特殊影響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個白族社區(qū)為個案[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6 李興德;;淺談地方煤礦安全監(jiān)管機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進建議[A];中國煤炭學會煤礦安全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部分)[C];2009年
7 李潔宇;;論自尊心、恐懼感和國家間關系——以以德關系為例分析國際政治中的理性和感情因素[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8 周長軍;楊啟祥;劉祥生;段紹澤;;初二民族學生數(shù)學學習交流狀況研究——對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三所初中的調研[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李衍柱;;對話:通向新世紀的橋梁[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10 李勤;邱建華;;人·生命·生活·生成——關于生活德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初探[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棗檢;[N];檢察日報;2002年
2 支新興;[N];山西日報;2000年
3 鐘訊;[N];中國商報;2001年
4 記者 管克江、李琰;[N];人民日報;2006年
5 記者 劉暢;[N];人民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胡亞;[N];國際商報;2006年
7 記者 鄭勇;[N];工人日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蒙景輝;[N];工人日報;2000年
9 北慶;[N];經(jīng)濟消息報;2000年
10 記者 雷柏松;[N];人民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力;“隸臣妾”身份再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2 姚儉建;財富與身份:華村準中產(chǎn)階層研究[D];上海大學;2007年
3 劉國枝;威廉·福克納荒野旅行小說的原型模式[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阮清華;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年)[D];復旦大學;2008年
5 白蔚;傳媒中的中國女性與現(xiàn)代性[D];上海大學;2007年
6 劉芳;時尚雜志與中產(chǎn)階級女性身份[D];上海大學;2006年
7 林大梓;西方自畫像藝術史[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8 王海艷;網(wǎng)格計算環(huán)境下的鑒別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傅敬民;文化資本視閾下的《圣經(jīng)》漢譯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10 喬麗榮;石橋村糾紛中身份、認同與權利[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博淵;沸騰的靈魂—小說《八月之光》的對話性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2 王麗麗;通往地平線的路[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3 彭永珍;女性主義視域下的“身體寫作”[D];武漢大學;2005年
4 王淑立;論喬治·愛略特對馬南同情身份的塑造[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曉芳;抗戰(zhàn)年代的女性書寫[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6 覃鴻延;女性主義框架下文學翻譯中的性別問題[D];蘭州大學;2006年
7 楊爽;在目光盡頭尋找自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楊曉寧;白皮膚卻是黑人命運:后殖民主義解讀《八月之光》中喬·克瑞斯默斯的身份問題[D];廈門大學;2007年
9 楊靜;譚恩美:華裔美國作家亦或美國作家?[D];揚州大學;2008年
10 呂穎;麥克尼斯《秋天日志》中的身份危機[D];重慶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文學作品中的作者與作者形象——試比較維諾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觀,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85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7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