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1943年正式發(fā)表的緣由
本文選題:延安文藝座談會 + 毛澤東同志。 參考:《黨的文獻》2012年04期
【摘要】:正《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形成于1942年5月,但直到1943年10月才正式發(fā)表。這其中有什么深層考慮?本文試作探析。一、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緣由要分析《講話》遲至1943年10月才發(fā)表的原因,首先要搞清楚毛澤東1942年5月為什么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對于這個問題,學術(shù)界眾說紛紜,主要有"革命戰(zhàn)線說"、"整風運動說"、"轡頭說"、"平息爭論說"
[Abstract]:The speech at the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Symposiu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speech") was formed in May 1942, but was not officially published until October 1943.What are the deep considerations?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late publication of the "speech" in October 1943, and first of all, to find out why Mao Zedong held a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in Yan'an in May 1942.On this issu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different opinions, mainly "revolutionary front theory", "rectification movement theory", "bridle theory", "to quell the argument."
【作者單位】: 解放軍理工大學;
【分類號】:A841;J120.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建國;;關(guān)于《新民主主義論》幾個問題的辨析[J];黨的文獻;2009年04期
2 黎辛;關(guān)于“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講話》的寫作、發(fā)表和參加會議的人[J];新文學史料;199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國樞;;影響現(xiàn)代中國教育改革走向的教育家陶行知[J];愛滿天下;2003年03期
2 梁柱;;共產(chǎn)黨人要有自覺踐行黨的綱領(lǐng)觀念——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九十周年[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孟憲琴;;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主監(jiān)督機制建設[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祝天智;;“聯(lián)合政府”口號的博弈論分析[J];長白學刊;2009年02期
5 梁柱;;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特點[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2期
6 李勤;;毛澤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特征及對當代的啟示[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2期
7 黃君錄;;對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再認識[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張洪軍;于之偉;;《觀察》對于國共東北爭奪戰(zhàn)的軍事報道(1946-1948)[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高浦棠;;延安文藝座談會參加人員考訂[J];黨的文獻;2007年01期
10 鄭德榮;;“四個統(tǒng)一”:毛澤東黨建理論的突出特點[J];黨的文獻;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洪武;;陳毅與新四軍[A];鐵流21——紀念陳毅元帥誕辰110周年[C];2012年
2 藍善康;;毛澤東在延安的文藝論與瞿秋白脈承又有區(qū)別[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四輯)[C];2010年
3 王汝秀;;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如何加強先進文化建設[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1)[C];2008年
4 梁中堂;;毛澤東人口思想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5 姬乃軍;姬睿;;關(guān)于延安文藝座談會出席人員的考證[A];延安文藝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紀念毛澤東同志《講話》發(fā)表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唐培吉;;抗日戰(zhàn)爭和新四軍[A];新四軍研究(第一輯)[C];2008年
7 牛興華;王溪文;;中國共產(chǎn)黨奠基西北走向輝煌的歷史經(jīng)驗[A];中國共產(chǎn)黨與現(xiàn)代中國[C];2001年
8 周錦濤;;毛澤東與抗戰(zhàn)時期的黨內(nèi)教育[A];毛澤東研究總第1輯2006年第1輯[C];2006年
9 周錦濤;周斌;;劉少奇對毛澤東建黨思想的理論貢獻[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10 周錦濤;楊家慧;;抗戰(zhàn)前夕劉少奇對白區(qū)黨的建設的探索[A];毛澤東研究總第3輯2008年第1輯[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美平;中國共產(chǎn)黨金融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段煉;從革命型到建設型的民主模式轉(zhuǎn)換[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王明;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旭;一個文化資本的生成與運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吳湊春;論新中國傳記片的創(chuàng)作(1949-2010)[D];復旦大學;2011年
7 賀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系統(tǒng)研究:1941-1954年[D];復旦大學;2011年
8 趙永建;政府結(jié)構(gòu)變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9 巫洪亮;“十七年”詩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10 歐陽麗宇;新時期國有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者隊伍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敏;試析毛澤東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藝的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2 陳達;毛澤東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王俊博;青年毛澤東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與特征[D];湘潭大學;2010年
4 鄭向穎;毛澤東的民主行政思想與當代中國公共行政改革的價值取向[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孟雪杰;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探討毛澤東詩詞中典故的英譯[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6 徐曉旭;陶行知德育思想及其對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宿秀平;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8 徐偉杰;列寧與毛澤東學習思想比較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化進路[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馬文濤;毛澤東人民觀及當代意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方敏;;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論》的修改[J];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主編寄語[J];戲劇文學;1992年05期
2 湘林;;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50周年座談會[J];裝飾;1992年03期
3 陳晨;;毛澤東的《講話》在世界各地[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4 潘曉春;;從《講話》看毛澤東的求實和探索精神——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周年[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5 王鴻;正確認識文藝的功能——重溫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J];藝術(shù)百家;1992年02期
6 吳正源;;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50周年,我院召開表彰大會[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美術(shù)與設計版);1992年03期
7 ;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65周年“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大賽征稿啟事[J];青少年書法;2007年06期
8 本刊編輯部;;新的時期 新的使命——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50周年[J];清明;1992年03期
9 黃錦培;;重讀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2年02期
10 ;我院召開紀念《講話》發(fā)表五十周年座談會[J];戲劇藝術(shù);199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淑華;;第二十七講 毛澤東與黨外人士交往的藝術(shù)[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7——遼海講壇·第五輯(歷史卷)[C];2009年
2 鄧超高;;試論毛澤東同志研究文藝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年會論文集[C];1982年
3 黃宏;;毛澤東對適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萬海峰;;無盡的思念——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二)[C];2005年
5 高起學;;民族化的詩歌主張——毛澤東同志論詩的特征[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85年
6 周申明;;毛澤東文藝思想是一個科學、完整的“觀點和學說體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7 陳藩;;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抒懷[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二)[C];2005年
8 周東葵;;又逢甲申年——重溫毛澤東對《甲申三百年祭》的評價[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二)[C];2005年
9 屈曉軍;;試論徐特立對毛澤東的影響[A];紀念徐特立誕辰13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賈國雄;;毛澤東關(guān)于執(zhí)政黨廉政建設的思想[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少川;貫徹“講話”精神 反映“海西”風貌[N];福建日報;2010年
2 丁關(guān)根;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六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中國藝術(shù)報;2002年
3 徐沛東;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68周年暨音樂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中國藝術(shù)報;2010年
4 袁廣斌 記者 張春鴿;延安大學舉辦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67周年系列活動[N];延安日報;2009年
5 記者 劉茜;藝術(shù)家送戲下鄉(xiāng)到棠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劉白羽;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后后[N];解放軍報;2002年
7 YMG記者 凌云鵬 劉晉;增強責任感使命感 繁榮煙臺文學事業(yè)[N];煙臺日報;2009年
8 湯群英;記述毛澤東艱辛開辟中國革命道路的新作[N];人民日報;2006年
9 記者 張?zhí)O;時時處處想著人民[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10 金炳華;堅持“三貼近” 謳歌新時代[N];文藝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樹彬;毛澤東個人崇拜現(xiàn)象的歷史考察[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2 劉慧;毛澤東的人生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許屹山;毛澤東的日本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4 李建勇;淵源與變遷: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陳勇;毛澤東理論品質(zhì)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李斌;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路線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7 伍屏芝;中蘇論戰(zhàn)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思想政治教育[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guān)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明;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明;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與變遷[D];南京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江;毛澤東科學發(fā)展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鄭麗;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民主思想[D];西華大學;2011年
3 王小麗;毛澤東鄧小平?jīng)Q策方法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4 蘇暢;論毛澤東的教育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薛偉芳;毛澤東農(nóng)民教育思想及其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6 劉保峰;論毛澤東農(nóng)業(yè)合作化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艷芳;毛澤東黨風建設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8 張生;論毛澤東的領(lǐng)導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唐幼鐸;論毛澤東的書法藝術(shù)思想及其文化根源[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樊靜;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特征與當代價值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319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73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