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托爾斯泰論藝術

發(fā)布時間:2018-04-04 17:43

  本文選題:托爾斯泰 切入點:《論藝術》 出處:《江漢論壇》2012年04期


【摘要】:在歐洲,藝術和宗教之間始終存在一種微妙的張力關系。文藝復興以來,藝術開始逐漸擺脫宗教,逐步走向獨立和自律,并形成了一股以藝術代宗教的審美主義思潮。對此,托爾斯泰逆流而行,站在一種反啟蒙主義的立場上,對這種藝術觀進行了駁斥。他認為藝術離開宗教超驗性的引導,只會走向墮落——淪為享樂的工具,從而不能發(fā)揮藝術本應該有的功能——傳達情感從而起到聯(lián)合所有人的作用。托爾斯泰的藝術觀,在一個普遍"祛魅化"的現(xiàn)代世界,顯得很不合時宜,但是仍具有其積極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In Europe,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delicate tension between art and religion.Since the Renaissance, art has gradually moved away from religion, gradually towards independence and self-discipline, and formed an aesthetic trend of thought of art instead of religion.To this, Tolstoy goes against the current, stands on a kind of anti-enlightenment position, to this kind of artistic view has carried on the refutation.He believes that art, guided by the transcendental nature of religion, will only degenerate and become an instrument of pleasure, thus failing to perform its proper function of conveying emotion and acting as a United owner.Tolstoy's view of art, in a universal "disenchantment" of the modern world, seems very inappropriate, but still has its posi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分類號】:J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秉成;觀察與想象論略──科學家、文藝家認知差異舉隅[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8年03期

2 王陽;;西方女吉訶德與中國女性武俠[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菁;;論高等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 李劍;;技術化生存的人性危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苗綠;;向塞林格致敬——塞林格與蘇童少年小說比較[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謝鴻飛;;現(xiàn)代民法中的“人”[J];北大法律評論;2000年02期

5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牛慶燕;;“科技理性”的倫理困惑與科技決策的價值選擇[J];北方論叢;2009年05期

7 金娜;;舍勒的價值排序與精神價值取向[J];北方論叢;2012年02期

8 肖明華,肖建華;作為現(xiàn)代性事件的中國文藝美學——談文藝美學的現(xiàn)代發(fā)生與發(fā)展[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9 龐立生;王艷華;;當代精神生活的虛無化困境及其超越[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鄺紅軍;;教育是精神的成長——雅斯貝爾斯教育思想探析[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周國文;;人文奧運與公民倫理[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2 曾鷹;;現(xiàn)代性悖論與技術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劉黎明;;雅斯貝爾斯與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之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趨勢[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5 王振林;;現(xiàn)代性的哲學視域[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3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吳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學反思[D];吉林大學;2011年

8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趙瑞華;媒介文化與休閑異化[D];暨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生偉;競技籃球運動表演藝術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姚洪陽;試論人機關系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文化考量[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羅丹;“人肉搜索”的倫理學考察[D];湘潭大學;2010年

4 魏奇;淺析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教育[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李素妹;我國大學人文精神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途徑[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衛(wèi)國;論道家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7 孫琳;現(xiàn)代都市人生活狀態(tài)的美學反思[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8 趙曉鵬;論信仰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蔡文文;論弗萊雷對話式教學思想及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鐵柱;論網(wǎng)絡生活影響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蘆海英;情愛世界的陰影——金庸武俠小說的男權中心批判[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0年03期

2 韓云波;論21世紀大陸新武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湯哲聲;大陸新武俠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孔小炯;中國式的《唐吉訶德》——試論《鹿鼎記》的反諷意蘊[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5 丁莉麗;金庸的悖論: 傳統(tǒng)男權尺度與現(xiàn)代女性觀[J];浙江學刊;1997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亞娜;;托爾斯泰與諾斯替主義[J];明日風尚;2010年11期

2 顧天立;昂揚·純凈·明朗——《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風習素描”[J];名作欣賞;1983年05期

3 鳳高;受害于嘮叨之妻的托爾斯泰、林肯…[J];中國健康月刊;1993年07期

4 李正榮;《戰(zhàn)爭與和平》主題新論[J];俄羅斯文藝;1995年05期

5 李斌,李英姿;史詩式的廣度——談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特色[J];黑龍江農(nóng)墾師專學報;1999年02期

6 巴塞爾姆;馬洛;;在托爾斯泰展覽館(外一篇)[J];小說界;2001年03期

7 王峰;失樂園與復樂園——關于列夫·托爾斯泰精神歷險的一種注解[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8 夏真;;大師和丈夫[J];意林;2007年23期

9 趙海霞;許傳華;;解讀托爾斯泰的《懺悔》[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10 甘海泉;;從托爾斯泰的婦女與家庭觀看安娜的愛情悲劇[J];大家;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寶貴貞;;新時期蒙古族宗教信仰的特點[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2 王學美;李慧斯;;宗教與中國老年人心理[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張波;;宗教信仰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A];和諧社會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報告——首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5)[C];2005年

4 鄧曉芒;;中國人為什么沒有信仰[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劉成有;;關于宗教內(nèi)涵的界定與宗教的民族性問題[A];200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暨甘肅研究基地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范正義;;試論閩南宗教信仰與海洋環(huán)境的關系[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石奕龍;李文睿;;寧化石壁村客家俗民的世俗化宗教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8 張踐;;多元宗教信仰與各民族的和諧共生[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9 劉道興;牛蘇林;;宗教與邪教的本質(zhì)區(qū)別——兼論邪教對宗教信仰的危害[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擊和防范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五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10 趙林;;從西方文化的歷史發(fā)展看科學與宗教的辯證關系[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歐茵西(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托爾斯泰,,心靈至上的王國[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2 趙丹;托爾斯泰婭——何以被布克獎拒之門外[N];文藝報;2002年

3 張學軍;俄羅斯托爾斯泰國立師大[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3年

4 孫曉春;托爾斯泰的“非暴力”[N];中華讀書報;2004年

5 安國梁;什克洛夫斯基筆下的托爾斯泰[N];中華讀書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舒晉瑜;宋蜀碧翻譯《托爾斯泰傳》[N];中華讀書報;2001年

7 本報記者 傅小平;草嬰:不懈探求真善美[N];文學報;2011年

8 于國君;家庭相冊中的戰(zhàn)爭與和平[N];中華讀書報;2008年

9 吳澧 旅美學者;算計托爾斯泰[N];南方周末;2011年

10 馮驥才;草嬰先生瘦小的重[N];光明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荊亞平;立于人類精神深層的繆斯之舞[D];浙江大學;2005年

2 霍志釗;從“單一”到“多元混融”[D];中山大學;2008年

3 呂X;濟公故事演變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09年

4 李樂營;高句麗宗教信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寶貴貞;近現(xiàn)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變[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歐榮;戴維·洛奇作品中的“危機”母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錢汝平;蕭衍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田歡;維吾爾族視覺藝術的族群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蘇暢;俄蘇翻譯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吉林大學;2009年

10 谷生然;社會信仰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俊龍;漢、回、藏族中學生宗教認同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齊雅莉;張掖地區(qū)古代宗教簡述[D];蘭州大學;2008年

3 要英民;天主教在一個普通村莊的變遷[D];山西大學;2007年

4 高椿雷;宗教信仰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建萍;唐代博陵崔氏個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靜濤;知識分子與宗教信仰[D];山西大學;2006年

7 侯澧君;大學生基督徒宗教信仰的形成及宗教實踐的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蘇瑞;達斡爾族民間文學與宗教信仰初探[D];吉林大學;2007年

9 包紅崗;宗教信仰與蒙古族家教關系探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10 蘇麗璇;論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信仰敘事[D];廈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1099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71099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b25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