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論視角下比較文學的“兩個比較”
本文選題:個體論 切入點:跨際文化觀 出處:《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比較文學已走過了一百多年,但比較文學的"比較"內涵依然沒有得到有說服力的梳理或界定,其中的主要根源是傳統(tǒng)研究的"總體論"取向。通過開辟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研究的路徑,即"個體論"取向,依據"觀念"與"方法"的關聯性(即兩者之間的相生性與疏離性),可將"比較"分為"他律性比較"與"自律性比較"。"他律性比較"是指與"觀念"相生的"比較";"自律性比較"是指與"觀念"疏離的"比較"。對"兩個比較"的揭示,使比較文學的"比較"內涵得到一次學理性的朗照。
[Abstract]: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100 years, but the connot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not been cogent combed or defined. The main source is the "collectivism" ori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by opening up a different path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at is, the "individual theory"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 and "method"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omparison" can be divided into "heteronomy comparison" and "self-discipline comparison". "comparison"; "comparison of self-discipline" means the "comparison" of alienation with "ideas". The revelation of "two comparisons", The connotation of "comparison"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illuminated by a rational study.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外語藝術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西文化范式發(fā)生的神話學研究”(項目批準號:12BZW128)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中西‘神話形態(tài)’蘊含的‘文化范式’研究”(項目批準號:11YJA751045) 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中西‘神話形態(tài)’與‘文化范式’的全息性研究”(項目編號:11WYXM05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晏紅;比較文學可比性的再探討——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反思[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饒們子,李鳳亮;面向21世紀的比較文藝學———與博士生導師饒們子對談[J];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代吉;;人類學研究方法在藝術研究中的運用——以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加熱村覺木龍藏戲調查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2 韓書琳;;危機中的自我建構與完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fā)展簡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3 王立峰;段艷麗;;對藝術史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4 郁龍余;季羨林的治學之道[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辜正坤;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及元—泛比較文學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6 楊乃喬;比較視域與比較文學本體論的承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樂黛云;;學貫中西的博雅名家——紀念楊周翰教授90冥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劉象愚;;比較文學“危機說”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李現平;比較學科——理解比較教育學的一個可能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S1期
10 李現平;;比較教育學與比較文學握握手[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寧;;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國際背景、研究現狀及未來走向[A];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2 李進書;;不粘不脫——文學與政治的關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3 蒙本曼;;原生態(tài)文化的未來圖景探析[A];走進原生態(tài)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卷[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茂富;青城派武術生存現狀及傳播方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2 蔡俊;超越生態(tài)印第安:論露易絲·厄德里克小說中的自然主題[D];南京大學;2011年
3 王華;新世紀鄉(xiāng)村小說主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惠;“理論旅行”——“新批評”的中國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黃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學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崔斯琴;蒙古族動物故事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年
7 沈嘉熠;理想范本與職場影像塑造[D];上海戲劇學院;2011年
8 盤旋;人類學視閾下的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李旭;一個文化資本的生成與運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魏志龍;多重情景下的學術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晶晶;克萊門茨《大學比較文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趙涓;突厥語文學與漢語文學殉情故事人物變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馬小平;人類學視野下生態(tài)移民的文化變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李微霞;葉嘉瑩詞學理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任孝霞;比較文學辨“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楊璇;非物質文化遺產班社的動態(tài)傳承與運行機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喻海倫;福州義序半田村民間信仰文化人類學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任燕齊;繪畫的情感抒發(fā)[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賈濤;論臺靜農小說的流變和傳承[D];河南大學;2011年
10 李新堅;勐?h勐混鎮(zhèn)拉祜族學生低學業(yè)成就歸因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安維復;從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看唯物史觀[J];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08期
2 楊音萊;;社會說明中的整體論與個體論之爭——《社會說明的內容》述評[J];哲學動態(tài);1990年08期
3 朱曉媈;;“新紀錄電影”的后現代之美——對《失去平衡的生活》的文本解讀[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5期
4 何丹;;個體論的集體意識:從認知分析到規(guī)范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期
5 M.邦格;吳曉江;;替換整體論和個體論的系統(tǒng)觀點[J];世界哲學;1991年02期
6 潘世秀;;本體論和個體論的結合——《淮南子》在批評史上的貢獻之一[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7 馮克利;;從儒家個體論到新人欲說[J];讀書;1992年05期
8 李明賢,李芳;新現實與新法則[J];當代韓國;1996年03期
9 沈亞生;評愛爾斯特對馬克思主義“功能解釋”方法的發(fā)現[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06期
10 王其俊;;試論孟子的個體需要[J];東岳論叢;198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徐嵩齡;黃桂林;;地植物學中的有機體論和個體論之爭及其哲學意義[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2 ;《肯尼迪倫理學研究所所刊》[A];生命倫理學通訊(2009年第1期)[C];2009年
3 徐興余;;核心期刊在科研成果評價中的局限性[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曉英;先秦儒道對“德”“道”的詮釋[D];河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丹陽;20世紀西方荒野概念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賈大偉;羅賓·阿特弗爾德的生物中心后果主義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204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62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