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跨文化形象學”還是“比較文學形象學”
本文關(guān)鍵詞: 形象學 比較文學 跨文化研究 出處:《學術(shù)月刊》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跨文化形象學"的研究對象是不同類型文本共同構(gòu)成的作為一般社會想象的異域形象,不僅限于文學文本。作為一種方法或批評策略,它的理論資源來自現(xiàn)代社會理論與后現(xiàn)代文化批判理論,它所研究的問題是特定國家民族在現(xiàn)代性世界觀念體系中的文化認同及其自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就"跨文化形象學"的"中國問題"而言,它表現(xiàn)為:三個分析層面——形象、類型、原型;一對基本概念——知識社會學意義上的烏托邦與意識形態(tài);三組問題——作為起點與終點的西方的中國形象、中國形象的跨文化流動及其中的西方霸權(quán)、中國現(xiàn)代性自我想象與西方作為他者的形象;一個關(guān)注點——中國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與文化自覺。從已有研究實踐基礎(chǔ)上看,"跨文化形象學"只是一種研究方法、批評策略或研究領(lǐng)域,具有文化研究本身的學科開放性或跨學科特征。以專業(yè)的方法面對時代重大課題,關(guān)注方法與問題,比討論學科分野更有意義。
[Abstract]:The object of cross-cultural imageology is a foreign image, which is composed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xts, which is not limited to literary texts, and is regarded as a method or a critical strategy. Its theoretical resources come from modern social theory and postmodern cultural criticism theory. The problem it studies i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n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concept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as far as the "China problem" of "cross-cultural imageology" is concerned. It shows as follows: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image, type, prototype; A pair of basic concepts-utopia and ideology in the sens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ree groups of questions-the Western image of the beginning and end, the cross-cultural flow of the Chinese image and its hegemony in the West, the self-imagination of 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image of the West as the other;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practice, cross-cultural imageology is only a kind of research method, critical strategy or research fiel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ace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the times with a professional approach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ethods and problems than to discuss the division of subjects.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蘇州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03
【正文快照】: 一、“跨文化形象學”何以可能李勇(以下簡稱“李”):周教授,我注意到,您一直將自己對于域外中國形象的研究稱為“跨文化形象學”?墒,“形象學”研究在比較文學中本來就是對異國形象的研究,它本身就具有“跨文化”的特性。我不明白,您為什么非要把“跨文化形象學”作為一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向遠;;中國作家與印度文化的因緣關(guān)系值得研究——兼談《佛心梵影——中國作家與印度文化》一書的寫作[J];南亞研究;2009年01期
2 王寧;從比較文學到跨文化研究[J];文學自由談;1996年03期
3 黎楊全;當前比較文學“研究對象”的理論困境[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李新德;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及其新發(fā)展[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5 傅勇林;雙向融攝:跨文化研究與中國比較文學——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最新學術(shù)動向[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6 楊锏;略論比較文學中的跨文化研究[J];保山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7 ;第二屆“北大—復旦比較文學學術(shù)論壇”推薦書目[J];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02期
8 吳興明,蔣曉莉;比較文學的跨世紀檢閱──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學術(shù)月刊;1999年11期
9 晏紅;論比較文學的定義與實質(zhì)[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曹順慶;是“泛文化”,還是“跨文化”——世紀之交比較文學研究的戰(zhàn)略性轉(zhuǎn)變[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星頤;;比較文學與翻譯之間的關(guān)系芻議[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9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樂黛云;;二十一世紀比較文學發(fā)展的趨勢[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莊文泉;;以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學為平臺,多樣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屆科學論文研討會專輯論文集[C];2004年
4 王紹平;;比較文學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王玉玨;;論譯者主體性在典故翻譯中的體現(xiàn)——比較文學視角[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鐘名誠;;朱光潛比較研究的原則[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張志忠;;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評《?思{與莫言比較研究》[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8 姚文放;;文化在文學領(lǐng)域中的表達——巴赫金的啟示[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shù)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9 王應云;唐建初;;漢語格律詩英譯方法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曹順慶;;中國文學理論的斷裂與延續(xù)[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浙江工業(yè)大學 劉圣鵬;比較文學: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姚斐菲;告別“比較文學危機論”[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3 謝天振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沖擊與拓展:翻譯研究和比較文學的關(guān)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小白;恢復對文學表達生命感受的信心[N];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郝嵐;反思·辨析·前瞻[N];中國文化報;2011年
6 程玉梅;比較文學的昨日與今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實習記者 青羽;從書本到田野:實現(xiàn)學科的視閾融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錢志富;互賞機制的建立[N];文藝報;2008年
9 楊乃喬;比較文學中的文化研究[N];人民日報;2007年
10 譚佳 劉穎;站在21世紀人文精神的最前沿[N];社會科學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楊;中韓近代新小說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呂超;比較文學視域下的城市異托邦[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3 Anka Lazarevic;[D];復旦大學;2012年
4 張曼;文化主體意識與文學關(guān)系個性化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樊星;影響·契合·創(chuàng)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6 劉巖;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現(xiàn)代化中國想象[D];北京大學;2008年
7 徐立錢;穆旦與英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8 龐希云;“人心自悟”與“靈魂拯救”[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謝志超;愛默生、梭羅對《四書》的接受[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10 高天;中西古典文獻中的戰(zhàn)爭敘事[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晶晶;克萊門茨《大學比較文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任孝霞;比較文學辨“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3 楊會;中學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中比較文學理論的運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魏咪娜;《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比較研究[D];福州大學;2006年
5 張一弛;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生命意志的主題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豐雅楠;尋求跨文化的秘響旁通[D];山東大學;2013年
7 康薩依;比較文學潮流運動的歷史[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韓冰;從文化角度比較研究艾倫·坡哥特小說與蒲松齡志怪小說[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9 商益措;從比較文學角度試論翻譯得失問題[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10 徐玲;《左傳》與希羅多德《歷史》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490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44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