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重要聲明
本文關鍵詞:本刊重要聲明
更多相關文章: 雜志社 郵箱 讀者 作者 文藝研究 舉報 通知 版面 投稿 欺詐
【摘要】:正本刊最近不斷接到舉報,有不法分子冒用本刊雜志社名義,通過"wenyiyanjiu@163.com"郵箱向讀者、作者發(fā)送"投稿須知"和"錄用通知",并要求向其提供的賬號匯入所謂的"版面費"。對這種以本刊名義欺詐讀者和作者的犯罪
【分類號】:+
【正文快照】: 本刊最近不斷接到舉報,有不法分子冒用本刊雜志社名義,通過“wenyiyanjiu@163.com”郵箱向讀者、作者發(fā)送“投稿須知”和“錄用通知”,并要求向其提供的賬號匯入所謂的“版面費”。對這種以本刊名義欺詐讀者和作者的犯罪行為,文藝研究雜志社已正式向公安機關報案,并保留進一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刊聲明[J];文藝研究;2011年08期
2 ;本刊聲明[J];文藝研究;2011年09期
3 邵大箴;;祝賀與感謝[J];文藝研究;2009年05期
4 ;《美與時代》雜志社官方網(wǎng)站開通公告[J];美與時代(下);2011年02期
5 胡敏;主題的多樣性芻議[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6 劉夢溪;;敬業(yè)則業(yè)興[J];文藝研究;2009年05期
7 ;《美與時代》雜志社官方網(wǎng)站開通公告[J];美與時代(上);2011年03期
8 柏柳;總結經(jīng)驗 迎接挑戰(zhàn) 不斷進取[J];文藝研究;1999年04期
9 江正云;文化視野中的網(wǎng)絡文學[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10 余楚霞;作者、文本和讀者在文學閱讀中的地位[J];理論月刊;2002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丁國旗;;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國化的理論思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2 李應龍;;當代文藝學的基本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3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的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的反思與生存本體論的建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6 王一川;;從啟蒙思想者到素養(yǎng)教育者——改革開放30年文藝理論的三次轉(zhuǎn)向[A];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陳定家;;從“生產(chǎn)論”視角看“審美意識形態(tài)”說[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8 楊伯特;;近30年文學理論的“他者化”及其產(chǎn)生的問題[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9 毛慶其;譚志圖;;論社會主義文藝學學科建設[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化部副部長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 王文章;紀念《文藝研究》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致詞[N];中國文化報;2009年
2 石鳳珍;反思與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9年
3 方寧 中國藝術研究院編審 文藝研究雜志社社長、主編;從欄目看《文藝研究》的學術空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記者 陳香;強化理論建設是當務之急[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整理者 王昌忠;厘清文學性的概念[N];社會科學報;2006年
6 本報駐四川記者 鄧風;來自一個月后的紀念[N];中國藝術報;2008年
7 余三定;2005年文學批評的“批評”[N];文藝報;2006年
8 樂平;兩岸學者對話臺北 互看文學思潮發(fā)展[N];文藝報;2006年
9 郭曉;促進高等藝術教育和諧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07年
10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轟動全國的“黑畫”風波[N];經(jīng)濟觀察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于林立;媒介性:后現(xiàn)代藝術的存在[D];山東大學;2005年
2 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春花;從《毛澤東詩詞》的翻譯看譯者的角色[D];東華大學;2006年
2 劉長標;生命意義在讀寫之間流動[D];鄭州大學;2007年
3 梁婭;建構中的網(wǎng)絡文學評判機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姚成賀;文本中的作者與讀者[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孫婷婷;文學存在的鏡像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樺楨;文學創(chuàng)造主體問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7 唐芙蓉;從作品到文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8 嚴波;大眾文化:重建中國文藝學的新思路[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呂紹斐;作者是否已經(jīng)死去?[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10 柳淳風;中國民營美術館現(xiàn)狀報告[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本文編號:12069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20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