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與《阿Q正傳》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03 07:40
本文關鍵詞:《堂吉訶德》與《阿Q正傳》比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唐吉訶德 阿Q 主題意蘊 人物形象 藝術風格
【摘要】:《堂吉訶德》與《阿Q正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兩部偉大的作品,不僅都出自文化巨擘之手,且創(chuàng)作于相似歷史階段,即現代性發(fā)生時期。 《堂吉訶德》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杰作,作者塞萬提斯。主要描寫和諷刺了當時西班牙社會上十分流行的騎士小說,并揭示出教會的專橫,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短眉X德》問世以來,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堂吉訶德的名字在不同歷史年代,不同國家都流傳著。別林斯基曾說,堂吉訶德是一個“永遠前進的形象”。堂吉訶德的名字已經變成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名詞,成了脫離實際、熱忱幻想,主觀主義,迂腐頑固,落后于歷史進程的同義語。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著作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的形象在今天仍保持它的意義。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寫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發(fā)表于北京《晨報副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fā)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塞萬提斯和魯迅都在不同意義上開創(chuàng)了現代文學,他們創(chuàng)作的《堂吉訶德》與《阿Q正傳》在人物塑造、敘事結構等方面有很多共同點,本文試圖通過從這些作品的比較中,展現出他們貢獻給世界的人文啟蒙思想,這些思想至今仍時時叩擊著人們的心扉。本文將從歷史社會文化語境、創(chuàng)作主體、作品主題意蘊、人物形象、藝術風格等方面對《堂吉訶德》與《阿Q正傳》進行系統(tǒng)地比較研究,以便探討兩部作品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本文由四部分構成: 第一章,作家簡介和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介紹塞萬提斯和魯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堂吉訶德》與《阿Q正傳》時的社會背景。塞萬提斯是西班牙偉大的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界里最偉大的作家。《堂吉訶德》由塞萬提斯創(chuàng)作于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評論家稱《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塞萬提斯也被譽為“現代小說之父”。騎士文學在15、16世紀盛行于西班牙,而它的產生與西班牙的歷史境遇密切相關。當時,西班牙首先擊敗了阿拉伯人,獲得解放,完成統(tǒng)一。騎士文學在15、16世紀盛行于西班牙,而它的產生與西班牙的歷史境遇密切相關。當時,西班牙首先擊敗了阿拉伯人,獲得解放,完成統(tǒng)一。此后走向復興,發(fā)現新大陸,激起冒險熱,稱霸歐美,成為強盛的帝國。這一切“使業(yè)已瓦解的‘騎士’死灰復燃。這種騎士成為西班牙理想中的英雄。反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就是騎士小說的盛行。不過文藝復興時期,一方面封建神學的舊文化遭到打擊,逐漸衰落;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的新文化興起,向封建文化體系發(fā)起攻擊,騎士文化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為此,塞萬提斯決定創(chuàng)作《堂吉訶德》,,將騎士小說掃除干凈,消除騎士小說在群眾中的聲望和影響。魯迅,原名周樹人,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卒于1936年10月19日。他對“五四運動”以后的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fā)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從主題意蘊的角度對兩部作品進行比較。在主題意蘊方面,兩部小說作為偉大的作品,都呈現出了主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大體而言,兩部小說都是民族的寓言,分別揭示出西班牙與中國秩序的混亂與價值的危機。同時,它們對各自的國家展開了廣泛的批判,形成了多重批判的主題:傳統(tǒng)文化批判,國民性批判及社會現實批判。此外,如果我們拋開既往的闡釋傳統(tǒng)和固定結論,那么兩部作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阿Q或堂吉訶德,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同時又具有類型的意義。這兩部作品均可以視作是對個體存在的勘探,揭示出人類精神現象、生存狀態(tài)與生存境遇的一個側面。它們是“思索的小說”,關注人物的基本境況,從而思考著生存的本質與人的處境。這些思考并不建筑在概念與推理之上,而是根植于人物的豐富的生活世界。 第三章,在人物形象方面,堂吉訶德與阿Q都是文學人物畫廊中不朽的形象。雖然這兩個人物形象出現的時間相隔三百多年,在階級出身、生存環(huán)境、社會地位、思想、行為方式、人生經歷等各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是在意識、性格、命運、語言甚至其美學內蘊,社會意義等方面又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可以這樣說堂吉訶德與阿Q之間,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第四章,在小說藝術方面,《堂吉訶德》與《阿Q正傳》都是杰出的幽默諷刺之作,是世界文學史中卓越的喜劇性作品。大體而言,兩部作品的諷刺力量和喜劇色彩,來自兩位作者對戲仿、反諷手法的出色的運用,又是通過以鬧劇性、狂歡化為特征的敘事來實現的。同時,在小說藝術方面,兩部小說都具有先鋒性,對現代小說甚至后現代小說都具有藝術方法上的啟示性。比如,兩部小說都具有“元小說”的特征,又都具有“復調性”。此外,《阿Q正傳》和《堂吉訶德》都是偉大的喜劇藝術,然而它們卻有著更為復雜的藝術風格,超越了喜劇性的單一層面。魯迅和塞萬提斯憑借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創(chuàng)作才能,使他們的小說具有了豐富的美學內涵,帶給讀者復雜的審美體驗——喜劇性與悲劇性的融合!栋正傳》用幽默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悲劇故事,讓讀者在詼諧之中又深深地感到作者的痛苦。而《堂吉訶德》的主人公兼具崇高和滑稽兩面,令讀者嘲笑又哭泣。所以,這兩部小說都是悲喜交錯的藝術作品。然而兩部小說又存在著差異:阿Q有著可笑的性格與可悲的命運,而堂吉訶德是在滑稽的言行中表現出崇高的理想和精神。 本文最后得出結論:它們雖然來自不同的歷史時期,卻面對著相似的歷史語境;它們雖然在篇幅、題材方面并不相同,卻都塑造了不朽的藝術形象;它們雖然分屬不同的民族,卻在主題意蘊和藝術形式方面有著共同性?偠灾,它們共同構成了世界文學的豐厚的遺產,匯入偉大的文化傳統(tǒng),滋養(yǎng)著無數后來者。
【關鍵詞】:唐吉訶德 阿Q 主題意蘊 人物形象 藝術風格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551.074;I210.6;I0-03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Resumen7-11
- íNDICE11-13
- Introducción13-15
- Capítulo Ⅰ. Los antecedentes de las obras y sus autores15-26
- 1.1 Los antecedentes de las obras15-19
- 1.1.1 El Renacimiento15-16
- 1.1.2 El Movimiento de la Nueva Cultura del Cuatro de Mayo (Wusi xinwenhua yundong)16-19
- 1.2 Los autores19-26
- 1.2.1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20-24
- 1.2.2 Lu Xun24-26
- Capítulo Ⅱ. La comparación de los significados de los temas de Don Quijote y de La Verídica Historia de A Q26-37
- 2.1 Las críticas de varios temas26-31
- 2.1.1 La crítica de la cultura tradicional26-28
- 2.1.2 La crítica del carácter nacional28-30
- 2.1.3 La crítica de la sociedad30-31
- 2.2 Exploración de existencia de idividuos31-34
- 2.2.1 Las circunstancias de Don Quijote31-32
- 2.2.2 Las circunstancias de A Q32-34
- 2.3 La dimensión del símbolo nacional34-37
- 2.3.1 El símbolo nacional de La Verídica Historia de A Q34-35
- 2.3.2 El símbolo nacional de Don Quijote35-37
- Capítulo Ⅲ:La comparación de la figura del Quijote y del A Q37-44
- 3.1 Los puntos comúnes de la figura del Quijote y del A Q37-41
- 3.1.1 Los actos ridículos37-39
- 3.1.2 El carácter de victoria espiritual39-40
- 3.1.3 La tragedia y la comedia de los dos personajes40
- 3.1.4 El análisis de la razón del carácter común de la figura del Quijote y del A Q40-41
- 3.2 Las diferencias entre los personajes de Quijote y A Q41-44
- 3.2.1 La conciencia y la insensibilidad41-42
- 3.2.2 Las razones de las diferencias de los carácteres de los dos personajes42-44
- Capítulo Ⅳ. La comparación del estilo artístico de las dos obras44-56
- 4.1 Los grandes artes de la comedia: la parodia, la ironía y la farsa44-47
- 4.1.1 Las téctinas de la parodia y la ironía44-46
- 4.1.2 La característica de farsa en la naración de las obras46-47
- 4.2 La forma vanguardística de la novela: la metaficción y la polifonía47-52
- 4.2.1 La metaficción de las novelas48-50
- 4.2.2 La polifonía en las novelas50-52
- 4.3 Las características estéticas: la comedia y la tragedia52-56
- 4.3.1 Lo ridículo y lo trágico53-54
- 4.3.2 Lo ridículo y lo sublime54-56
- Conclusión56-59
- Bibliografía59-61
- 導師及作者簡介61-63
- 致謝63-65
- Agradecimientos6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方方,張維青;喜劇姿態(tài)與悲劇精神——《阿Q正傳》與《堂吉訶德》之分析比較[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6期
2 姜智芹;阿Q和堂吉訶德比較研究新探[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丁卓;堂吉訶德形象的多重解讀[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352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13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