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斯奈德寒山詩英譯本研究
本文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斯奈德寒山詩英譯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寒山詩 適應 選擇 生態(tài)翻譯學
【摘要】:寒山詩蘊藏著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尤其包括佛教學說,道教學說以及孔子學說。它影響深遠,在美國享有前所未有的推崇。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很多美國翻譯家紛紛著手翻譯寒山詩。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加里.斯奈德,因為在眾多的寒山詩譯本中,唯獨他的譯本在異國土壤受到了最廣泛的接受和認可。 本文以生態(tài)翻譯學為視角對加里.斯奈德的24首寒山詩英譯本進行分析研究,就譯者為什么只選擇24首寒山詩進行英譯以及為何在眾多的寒山詩譯本中唯獨只有他的譯本在目的語讀者中廣受推崇這兩個問題提供可供參考的答案,以此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對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可行性和解釋力進行驗證。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誕生于2008年。該理論從生態(tài)學的視角,運用生態(tài)學的思維對翻譯進行研究,把翻譯的性質定義為:譯者在某個特定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活動。 論文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論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義的闡述;第二部分:生態(tài)翻譯學和斯奈德寒山詩英譯本的研究綜述;第三部分:簡要介紹論文的理論依據,即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包括其產生背景,解釋力以及核心概念;第四部分:論文的核心部分,以生態(tài)翻譯學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為視角,對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詩英譯本進行分析和研究。選擇性適應涉及到自然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個人因素,這些均為譯者在正式翻譯前必須適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適應性選擇涉及到語言維度,文化維度以及交際維度。最后是論文的結論: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詩英譯本高度體現了他在特定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做出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活動,并擁有最大的“整體適應選擇度”,這也解釋了為何只有他的譯本在異國土壤最受歡迎。此外,也指出了論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旨在鼓勵更多的學者在生態(tài)翻譯學的理論框架下對斯奈德的寒山詩英譯本做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寒山詩 適應 選擇 生態(tài)翻譯學
【學位授予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3
- 1.1 Background of Research10-11
- 1.2 Objective of Research11
- 1.3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11-13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3-17
- 2.1 Re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at Home andAbroad13-14
- 2.1.1 Studies Abroad13
- 2.1.2 Studies in China13-14
- 2.2 Previous Study of Cold Mountain Poems and Gary Snyder’s Translation14-16
- 2.2.1 Studies Abroad14-15
- 2.2.2 Studie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15
- 2.2.3 Studies in China Mainland15-16
- 2.3 Comments16-17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7-27
- 3.1 Origin of Eco-translatology17-19
- 3.1.1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17-18
- 3.1.2 Inter-disciplinary Basis18-19
- 3.2 Interpretability of Eco-translatology19-22
- 3.2.1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Nature19-21
- 3.2.2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Eco-translatology21-22
- 3.3 Core Concepts in Eco-translatology22-27
- 3.3.1 Definition to Eco-translatology22-23
- 3.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Related to Translation23-25
- 3.3.3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Evaluation Criterion25-27
- Chapter 4 Selective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 in Gary Snyder’s Translated Cold Mountain Poems27-58
- 4.1 Gary Snyder’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ld Mountain Poems27-28
- 4.2 Selective Adaptation28-40
- 4.2.1 Natural and Economical Environment29-30
- 4.2.2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30-32
- 4.2.3 Ideology of Beat Generation32-35
- 4.2.4 Poetics35-37
- 4.2.4.1 Chinese-poetry-styled Features35-36
- 4.2.4.2 Imagism36-37
- 4.2.5 Individual Thoughts37-39
- 4.2.5.1 Taoism38
- 4.2.5.2 Buddhism38-39
- 4.2.6 Distinctive Life Experience39-40
- 4.2.7 Summary40
- 4.3 Adaptive Selection40-58
- 4.3.1 Linguistic Dimension41-51
- 4.3.1.1 Lexical Dimension41-48
- 4.3.1.2 Syntactic Level48-50
- 4.3.1.3 Rhetorical Level50-51
- 4.3.2 Cultural Dimensions51-54
- 4.3.2.1 Foreignization52-53
- 4.3.2.2 Domestication53-54
- 4.3.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54-57
- 4.3.3.1 Overt Intention55
- 4.3.3.2 Implicit Intention55-57
- 4.3.4 Summary57-58
- Chapter 5 Conclusion58-60
- Acknowledgments60-61
- Bibliography61-64
- Appendix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錢學烈;;寒山詩韻部研究[J];語文研究;1984年03期
2 金英鎮(zhèn);試論王梵志詩與寒山詩之異同[J];宗教學研究;2000年03期
3 李鐘美;;朝鮮本系統(tǒng)《寒山詩》版本源流考[J];文獻;2005年01期
4 王鵬鑫;喜讀《寒山詩》[J];五臺山研究;1995年03期
5 陳耀東;杜甫與寒山子[J];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02期
6 楊秀蘭;;寒山詩歌中的悲劇意識[J];名作欣賞;2010年17期
7 南山;;撲朔迷離的夜半鐘聲與古鐘[J];海內與海外;2006年03期
8 胡遂;歐陽慧娟;;論寒山詩歌中的宗教與文化精神[J];求索;2007年05期
9 楊明輝;;“寒山熱”在美國[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錢學烈;試論寒山詩中的儒家與道家思想[J];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智海;;亦僧 亦詩人 亦菩薩——記唐代著名高僧寒山[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2 聶士全;;禪宗超教直指法門實踐中的寒山與拾得[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3 羅時進;;寒山的身份與通俗詩敘述角色轉換[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4 胡安江;;文本旅行與經典建構——寒山詩在美國的經典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張君年;;寒山寺——文人墨客的心靈驛站[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6 張培鋒;;體大思深,取精用弘——讀孫昌武先生《禪思與詩情》(增訂本)[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7 汪祖民;;淺析寒山與和合文化[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8 蘇簡亞;;略論寒山寺文化現象[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9 王躍;;寒山寺文化地理學研究[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10 姚炎祥;;寒山寺文化研究的思考[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袁剛;日本無處不寒山[N];中華讀書報;2011年
2 何善蒙;人問寒山路 寒山路不通[N];中華讀書報;2007年
3 崔小敬;寒山:亞美三大文化圈中的不同接受與啟示[N];光明日報;2004年
4 吳越子;徐卓人新書《趙宦光傳》品讀[N];文藝報;2007年
5 四川大學 曹順慶 王俊棋;比較就意味著創(chuàng)新?[N];社會科學報;2005年
6 劉晶晶;現代隱士的隱居生活[N];中國商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蔣藍;比爾·波特:一個美國人的唐詩秘境[N];成都日報;2010年
8 陶冠群;姚炎祥:寒山寺是座文化資源寶庫[N];蘇州日報;2010年
9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10 崔小敬;寒山研究的新思路[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洪娜;超越文化相對主義—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楊芬霞;中唐詩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耿曉諭;自然、生態(tài)與政治[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年
4 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黃亮;《六十種曲》用韻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6 張君梅;從玄解到證悟[D];復旦大學;2004年
7 高超;宇文所安唐詩研究及其詩學思想的建構[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袁恒雷;寒山和合倫理思想探析[D];蘇州科技學院;2010年
2 王海燕;論加里·史耐德翻譯的寒山詩[D];山東大學;2010年
3 劉魯南;寒山詩中的自然意識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田慧;模因視角下的史耐德寒山譯詩的經典構建[D];武漢科技大學;2011年
5 張廣龍;寒山詩在美國[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6 彭井;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斯奈德寒山詩英譯本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湯涓;寒山詩歌實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
8 金敏芳;從文本旅行角度研究比較斯奈德和韋利的兩個寒山詩翻譯版本[D];浙江大學;2013年
9 張鈺;從改寫理論看斯奈德寒山詩英譯的經典化[D];延安大學;2013年
10 徐瑩;菲利普·惠倫的“寒山情結”[D];湖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832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8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