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視角下《浮生六記》英譯本的美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0-17 12:23
本文關鍵詞:接受美學視角下《浮生六記》英譯本的美學分析
【摘要】:接受美學較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并隨之傳入東西方社會。與以往的文藝理論相比,接受美學將關注視角轉向讀者與作品的關系,它特別強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接受以及反應過程。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20世紀文藝批評理論陷入的僵局,為文藝批評提供了多元化視角。作為一種新興文藝理論,接受美學很快便運用于翻譯研究,特別是文學作品的翻譯。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以及多義性,而這也恰巧構成了其美學價值。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需要調動其想象力、經驗以及其知識儲備去探索作品本身深層次含義。這一點與接受美學理論不謀而合。因此,本文將致力于進一步深入探討接受美學理論與文學作品翻譯之間的關系,以期逐漸豐富與發(fā)展運用接受美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翻譯,為文學作品的翻譯提供更多的分析視角及理論支撐。 傳統(tǒng)文學理論認為,文學作品只有作者創(chuàng)造出的絕對靜態(tài)意義,讀者只有被動閱讀和欣賞。而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來源于兩方面,其一為作品本身,二為讀者賦予。作者創(chuàng)造的只是審美客體,具有潛在審美價值,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才能將這種“潛在”轉化為“現(xiàn)實的存在”。因此其更加強調讀者與作品的互動關系。不同的讀者由于其國家、年代以及各種因素的不同,其“期待視野”也不同,對作品文本意義的解讀也不同。因此文本意義的生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過程,是不斷更新的。而在翻譯中,譯者作為第一讀者,對作品意義的理解也影響著讀者的接受。將接受美學的觀點引入文學翻譯,不僅為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視角與研究方法,而且也對之后的譯者翻譯文學作品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本文將選取林語堂先生所譯的《浮生六記》進行中英對比分析。該譯版自出版以來即在東西方社會得到廣泛好評,據說該譯本最能體現(xiàn)林語堂先生的翻譯技巧。本文將從韻律特征、詞法以及修辭等具體層面進行對比分析,運用文獻綜述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譯文進行解析。進一步得出結論,看林語堂先生是如何運用翻譯技巧融合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使讀者能夠與譯文進行交流對話,實現(xiàn)了作為文學作品的《浮生六記》的美學價值。 本文從接受美學與文學翻譯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了林譯版《浮生六記》。作者希望本文能夠補充和豐富林譯版《浮生六記》的研究切入點,進而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鑒意見。然而由于時間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本文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日后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接受美學 浮生六記 文學翻譯 林語堂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12
- 1.3 The Outline of the Thesis12-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4
- 2.1 Review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14-18
- 2.1.1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14-15
- 2.1.2 Research Situation15-18
- 2.2 Review of Fu Sheng Liu Ji18-24
- 2.2.1 An Introduction to Fu Sheng Liu Ji18-20
- 2.2.2 Research Situation20-21
- 2.2.3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Fu Sheng Liu Ji or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21-24
- Chapter Three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24-34
- 3.1 Some Key Points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24-28
- 3.1.1 Horizon of Expectation24-25
- 3.1.2 Indeterminacy25-26
- 3.1.3 Role of Readers26-28
- 3.2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28-29
- 3.2.1 Tradtional Viewpoint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28
- 3.2.2 Contemporary Viewpoint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28-29
- 3.2.3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29
- 3.3 Enlightment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on Literary Translation29-34
- 3.3.1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30
- 3.3.2 Indeterminacy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30-34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f Fu Sheng Liu Ji34-48
- 4.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34-39
- 4.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39-4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48-51
- 5.1 Major Findings48-49
- 5.2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49-51
- Bibliography51-54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54-55
- Acknowledgements5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馬友平;試述接受美學中的“意義未定和空白”及讀者的閱讀[J];渝西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陳旋波;漢學心態(tài):林語堂文化思想透視[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3 劉鳳梅;從接受美學視角論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楊春;接受美學視角下文學文本的翻譯理解[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5期
5 黃強;李漁與《浮生六記》[J];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01期
6 張蕊青;《浮生六記》的創(chuàng)造性[J];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04期
7 曹英華;接受美學與文學翻譯中的讀者關照[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劉崢;;論翻譯標準的多元化——從接受理論談起[J];外語研究;1991年03期
9 王松年;翻譯:向接受美學求助什么?[J];外語學刊;2000年04期
10 方夢之;譯文如何為讀者所接受——從《混沌學傳奇》談起[J];上?萍挤g;1992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張英;論接受美學對文學翻譯的啟示[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488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48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