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譯著《賊史》的接受美學分析
本文關(guān)鍵詞:林紓譯著《賊史》的接受美學分析
【摘要】:林紓,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家。1897年,林紓的第一部譯作《巴黎茶花女遺事》在清代末期的中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一時“洛陽紙貴”。林紓一生與朋友合作翻譯了181種作品。林紓對西方文獻的大量引進豐富了中國文學,同時也讓當時的中國民眾開拓了眼界,加強了對西方文化風俗的了解。因此,對林紓及其翻譯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增加對林紓以及整個清末民初社會的了解,同時可以豐富和拓展翻譯理論的應用領(lǐng)域。 在以往的學術(shù)研究中,有不少學者利用接受美學理論來分析林紓的翻譯思想、翻譯策略以及譯著。但是,大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對象局限于《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吁天錄》,并且所依據(jù)的理論主要是期待視野和讀者反應理論。由于文本和理論數(shù)量的局限使得這些分析研究不夠全面。本文利用姚斯提出的三個理論,即期待視野、視野融合和審美經(jīng)驗來分析林紓的一部翻譯力作《賊史》,以期豐富對林紓翻譯思想和翻譯作品的研究。 本文首先詳細闡述了姚斯提出的三個理論,即期待視野、視野融合及審美經(jīng)驗,然后概括分析了林紓譯作中的詞匯特征、語義特征和文體特征,并用接受美學的三個理論分析林紓翻譯特點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林紓譯作在讀者(接受者)中的接受情況。再以林紓譯作《賊史》為案例分析,利用姚斯的三個接受美學理論,通過分析《賊史》的詞匯特征、語義特征及文體特征,作者詳盡地闡釋了林紓的接受美學思想在其譯作中的體現(xiàn),以及其譯著《賊史》的接受情況。 通過對《賊史》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三個方面的成果和啟示: 第一,林紓翻譯中的很多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他的接受美學思想。序或跋中,通過對比分析賦予小說的期待視野;翻譯過程中,對翻譯作品詞匯層、語義層以及文體層分別作出的改變;小說出版后,對讀者接受情況的重視,無不體現(xiàn)了林紓的接受美學思想。 第二,林紓豐厚的文學功底是他譯著成功的必要條件。扎實的文學功底賦予林紓文學家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嫻熟的寫作技巧。翻譯過程中,大量中國地道的稱謂方式,簡練形象的動詞以及文言標志性語氣詞的使用使得林紓的語言豐富飽滿;語義適當?shù)脑鰷p使得林紓的翻譯扣人心弦又沒有違反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底線,引人入勝;簡約形象的文體風格使得林紓的翻譯入木三分。只有擁有豐厚的文學功底才能使得林紓的翻譯如此吸引讀者并取得成功。 第三,林紓小說翻譯的完成并不是以翻譯過程的終結(jié)或者小說的出版為標志,而是以讀者的閱讀,并自覺地將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而得的審美經(jīng)驗運用于對其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以及道德層次的提升為結(jié)點的。 作為林紓經(jīng)典翻譯代表作品之一,《賊史》為林紓的翻譯生涯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賊史》的成功也是因為林紓翻譯技巧和接受思想的高度結(jié)合。因此,《賊史》的研究無疑對豐富林紓以及林紓翻譯理論、翻譯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林紓 接受美學 《賊史》
【學位授予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1
- Table of Contents11-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
- 1.2 Research Purpose13-14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4-15
- 1.4 Data Selection15-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3
- 2.1 Studies on Reception Aesthetics16-18
- 2.1.1 Related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reception theory abroad16-17
- 2.1.2 Related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reception theory at home17-18
- 2.2 Studies on Lin Shu and his Translation Works18-23
- 2.2.1 Related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Lin Shu and his translation works abroad19-20
- 2.2.2 Related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Lin Shu and his translation works at home20-23
- Chapter Three RECEPTION AESTHETICS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WORKS23-39
- 3.1 Main Concept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23-27
- 3.1.1 Horizon of expectation23-24
- 3.1.2 Fusion of horizons24-25
- 3.1.3 Aesthetic experience25-27
- 3.2 Research on Lin Shu’s Translation27-31
- 3.2.1 General features of Lin Shu's translation27-28
- 3.2.2 Lexical level28-29
- 3.2.3 Semantic level29-30
- 3.2.4 Stylistic level30-31
- 3.3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Works of Lin Shu31-38
- 3.3.1 Themes of the age and horizons of expectation31-35
- 3.3.2 Fusion and expansion of horizons35-37
- 3.3.3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37-38
- 3.4 Summary38-39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F LIN SHU’S VERSION OF OLIVER TWIST39-58
- 4.1 Charles Dickens and his Oliver Twist39-41
- 4.1.1 Charles Dickens39-40
- 4.1.2 Introduction to Oliver Twist40-41
- 4.2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 Shu’s Version of Oliver Twist41-54
- 4.2.1 Lexical level42-49
- 4.2.2 Semantic level49-52
- 4.2.3 Stylistic level52-54
- 4.3 Analysis of Lin Shu’s Version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54-57
- 4.3.1 Horizon of expectation54-56
- 4.3.2 Fusion and expansion of horizons56
- 4.3.3 Aesthetic experience56-57
- 4.4 Summary57-5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58-61
- Works Cited61-65
- Appendix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65-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刊首語[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馬兵;林紓的矛盾——兼談他與“五四”文學先驅(qū)者文學觀念的異同[J];東岳論叢;2003年01期
3 黃幼嵐;林紓與英國文學[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4 秦美娟;;如何看待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林紓文學翻譯中的“訛”[J];洛陽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5 鄭鈺;;愛情與契約:重讀林紓的譯作《吟邊燕語》[J];語文學刊;2006年10期
6 江中柱;;林紓與臺灣[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呂東亮;;論作為散文家的林紓[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8 蘇建新;;真誠勤勇的楷模林紓完美人格論略[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蘇建新;;林紓文化論綱[J];黑龍江史志;2009年18期
10 王國偉;當世蒲松齡,古筆譜新曲——林紓短篇小說藝術(shù)新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以“林譯小說”為中心論林紓在文學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兩難抉擇[A];山東近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以“林譯小說”為中心論林紓在文學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兩難抉擇[A];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近代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吳慧堅;;翻譯的價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開展——從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莎士比亞作品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5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1年
6 郭江濤;劉璐瀛;朱懷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蒙曉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8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9 符曉;;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10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畢苑;林紓和他的《修身講義》[N];團結(jié)報;2010年
2 楊玲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林譯的認同錯位與文化調(diào)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田望生;嚴復、林紓與桐城派[N];中國鐵道建筑報;2000年
4 青年學者 王學斌;另一半的“五四”[N];中國經(jīng)營報;2010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馬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林紓[N];團結(jié)報;2010年
6 吳小如;近代文學史不可或缺的部分[N];光明日報;2000年
7 高為;譯著版本閑話[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張劍;輝煌而艱辛的使命[N];光明日報;2002年
9 王寧;全球后殖民語境下的身份問題[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韓浩月;一道文化橋梁斷了[N];社會科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宏照;林紓小說翻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麗華;林紓翻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3 林元彪;文章學視野下的林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郭楊;林譯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鄭燕平;論全球背景下語篇翻譯的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劉衛(wèi)東;翻譯倫理重構(gòu)之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7 張曉雪;論翻譯中的說服因素:理論溯源與實例分析[D];復旦大學;2010年
8 王璐;忠實與叛逆:葛浩文文學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王英鵬;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翻譯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10 劉妍;文化與語言的跨界之旅:《莊子》英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洋;從后殖民理論視角論林紓的翻譯[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何君;多元系統(tǒng)理論下的林紓“不忠”翻譯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3年
3 岳文靜;從譯者倫理角度研究林紓的翻譯[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羅秀英;規(guī)范與譯者主體性—兼析林紓的翻譯[D];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
5 吳中華;“視域差”和“理想解釋度”視角下的林紓誤譯初探[D];西北大學;2012年
6 李寧;改寫理論視角下對林紓譯本《迦茵小傳》的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朱麗芳;林紓《文微》探要[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3年
8 呂永紅;林紓譯著《賊史》的接受美學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何紅;多元系統(tǒng)理論視野下林紓的翻譯[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10 于峰;林紓翻譯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348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3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