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譯《高老頭》經典建構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14 02:38
本文關鍵詞:傅譯《高老頭》經典建構之研究
【摘要】:傅雷是我國20世紀杰出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柳鳴九曾贊許過,在中國知識文化界的心目中,傅雷有三重令人敬仰的身份:他創(chuàng)制了卷帙繁浩的二十卷譯文集,是名副其實的翻譯巨匠;他以高境界的父愛書寫出《傅雷家書》,是歷史上實施藝術人格家教的成功典范;他以自己的生命維護了知識分子的人格尊嚴,是一位勇敢的殉道者,而他最核心、最重要的價值還在于他豐厚而優(yōu)秀的翻譯業(yè)績。 傅雷一生以其卷帙浩繁的譯著,成就了文學翻譯史上的一座豐碑。他是法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者,他也是巴爾扎克、羅曼·羅蘭在中國最有力的代言人。一生出版的譯著多達三十余部,其中涉及作家羅曼·羅蘭,巴爾扎克,梅里美,服爾德,丹納等。很難想象,沒有傅雷傳神的翻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人道主義火種在中國如何以星火之勢燎原,巴爾扎克如何對幾代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永不過時的巴爾扎克。但其影響不僅限于文學翻譯實踐,在中國文學翻譯理論建設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獨樹一幟的翻譯風格和翻譯思想“神似說”的提出,受到了譯界和讀者的廣泛推崇。近年來,譯學界開始廣泛重視傅雷的翻譯思想,力圖從各方面進行分析,并對其理論價值做出客觀評斷。傅譯《高老頭》自誕生之始,便未曾淡出讀者視野,獨領風騷于譯壇長達40年之久(1951年文通書局出版的穆木天版《勾利尤老頭子》反響不大,讀者和外國文學研究者大多推崇傅譯版《高老頭》),直至改革開放后,韓滬麟,張冠堯等譯者的譯本才逐步走入讀者的視野,《高老頭》在中國的譯介繼而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姿態(tài)。傅雷和穆木天同樣作為文學大家,傅譯本《高老頭》與穆譯本《勾利尤老頭子》誕生時間相仿,但卻遭受了冰火兩重天的境遇,這不禁令我們思索,傅譯本《高老頭》同其他譯者的作品相比,哪些特色捍衛(wèi)了其經典的地位,在其經典化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其經典的建構,他的翻譯思想同他精美譯作經典建構之間又有著一種什么樣的聯(lián)系?這些都值得我們探討。 論文第一章簡要介紹文學經典和翻譯文學經典的定義和建構,并在此基礎上將視線轉移至傅譯文學經典,并以傅譯《高老頭》為例,思考其如何在一個全新的語境之下成為經典,哪些因素影響了其經典的建構。 第二章首先指出法漢兩種語言在表達上的扦格給翻譯帶來的阻礙,繼而通過具體實例,探討傅雷是如何運用文學翻譯的基本技巧克服這些障礙,在“遣詞”、“造句”方面如何尊重原文,遵循漢語的表達習慣,不硬譯、不硬搬,從而達到譯文的韻味與原文的貼切和諧一致。 第三章從“神似說”著筆,首先探討“神似說”對我國傳統(tǒng)美學的繼承、基本內涵、傅雷蘊含在“神似說”中的西方理性思考以及“神似說”的理論意義。其次,從“神似說”內涵的三個方面探討其在譯文中的具體體現(xiàn),展現(xiàn)傅譯《高老頭》的創(chuàng)作特色,揭示“神似說”對于翻譯實踐的指導意義。最后,分析傅雷“神似說”對其譯作經典建構之間的關系,認為“神似說”對傅譯《高老頭》經典建構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在具體翻譯實踐之中仍應當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盲目地使用“神似”理論,對原著不求甚解只求漂亮,這是對傅雷“神似說”的誤讀。 通過以上分析,論文最后認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贊助人因素對傅譯《高老頭》經典化的確立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但譯本自身的審美價值同樣不可小覷,甚至應該是譯本經典化的先決條件。在《高老頭》眾多的譯本中,傅譯《高老頭》既受到大眾讀者歡迎又受到專業(yè)讀者擁戴,其根本原因在于傅譯作品在傳達出原著本有的精神價值、藝術價值的同時,又鮮明地展現(xiàn)了自身的文學性、藝術性?梢哉f,他既是文學翻譯的大師,也是翻譯文學的大師。傅雷先生的翻譯思想和美學思想共同構成了傅雷獨特的文化觀,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他的翻譯是社會值得傳承的文化財富,是翻譯界值得借鑒和推崇的經驗!吧袼普f”要求文學翻譯工作者精益求精,在文字上千錘百煉力求做到遣詞造句的精辟、地道和神形兼?zhèn)?傅雷通過自身卓越的翻譯實踐證實了“神似說”的可行性,成為中國翻譯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并為進一步闡發(fā)提供了珍貴的核心源泉!吧袼普f”不僅在理論上對譯學界有著啟發(fā)性,以便后來者學習、參考和研究,更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翻譯活動中衡量翻譯質量的標準,衡量一部翻譯文學作品是否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名副其實的經典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傅雷 翻譯文學經典 “神似說” 《高老頭》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2;I04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8
- Resume8-12
- Introduction12-15
- Chapitre Ⅰ.Recherches sur les traductions canoniques de Fu Lei15-24
- 1.1. Canon litteraire15-16
- 1.1.1. Definition du canon litt6raire15
- 1.1.2. Elements in fluen-ant la construction du canon litteraire15-16
- 1.2. Traduction canonique16-20
- 1.2.1. Defin-tion de la traduction canonique16-17
- 1.2.2. Elements in fluengant la construction de la traduction canoniqne17-20
- 1.3. Recherches sur les traductious canoniques de Fu Lei20-24
- 1.3.1. Recherches generales sur les traductions canoniques de Fu Lei20-23
- 1.3.2. Traduction canonique de Fu Lei-Le Pere Goriot23-24
- Chapitre Ⅱ.Application de strategie basique de la traduction dans le Pere Goriot traduit par FuLei24-44
- 2.1. Choix des mots24-35
- 2.1.1. Expression appropri6e24-31
- 2.1.2. Changement des parties du discours31-35
- 2.2. Reconstruction des phrases35-44
- 2.2.1. Complements circonstancieis35-36
- 2.2.2. Traduction Synonymique36-37
- 2.2.3. Antithese37
- 2.2.4. Style de l'ecriture37-39
- 2.2.5. Augmentation des mots39-42
- 2.2.6. Temps42-44
- Chapitre Ⅲ.Particularite de la traduction de Fu Lei44-67
- 3.1. Ressemblance en esprit-Pensee de la traduction de Fu Lei44-56
- 3.1.1. Ressemblance en esprit-Heritage de l'esthetique traditionnelle44-48
- 3.1.2. Connotation de la pensee de la ressemblance en esprit48-51
- 3.1.3. Reflexion rationnelle du point de vue occidental de la pensee de la ressemblance en esprit51-55
- 3.1.4. Signification de la pensee de la ressemblance en esprit55-56
- 3.2. Application concrete de la ressemblance en esprit dans la traduction du Pere Goriot56-63
- 3.2.1. Fusion en langue chinoise pure56-58
- 3.2.2. Style fluide,lexique abondant,nuance variee58-61
- 3.2.3. Rythme et style coherents61-63
- 3.3. Relation entre la traduction canonique et la ressemblance en esprit63-67
- Conclusion67-69
- Bibliographie69-72
- Remerciements7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諸因素及其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胡安江;;翻譯文本的經典建構研究[J];外語學刊;2008年05期
3 肖紅,許鈞;試論傅雷的翻譯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4 劉云虹;試論文學翻譯中的譯者要素——兼評《高老頭》的兩個譯本[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5 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的內部要素[J];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6 查明建;文化操縱與利用: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文學經典的建構——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翻譯文學為研究中心[J];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02期
7 柳鳴九;;紀念翻譯巨匠傅雷[J];中國翻譯;2008年04期
8 蔣芳;;建國后30年巴爾扎克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本文編號:10285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2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