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及其復制——從本雅明到格羅伊斯
本文關鍵詞:藝術及其復制——從本雅明到格羅伊斯
更多相關文章: 本雅明 伊斯 格羅 機械復制時代 現(xiàn)代性 拉圖爾 生命政治 吉登斯 流通系統(tǒng) 復制技術
【摘要】:藝術與復制的話題由本雅明開啟,這一問題應當放到吉登斯和拉圖爾關于現(xiàn)代性制度之記錄、復制、象征系統(tǒng)、流通與傳播的討論框架中,才能得到恰當?shù)睦斫。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乃是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制度下抽象符號全球流通系統(tǒng)中的一員。藝術的復制問題不僅是藝術的問題,它來源于現(xiàn)代認識論的需求和資本主義商品流通消費的雙重動力。復制的需求與復制技術的出現(xiàn)成為衡量現(xiàn)代性文化與藝術的一個重要面向。從機械復制到數(shù)字時代的藝術復制,格羅伊斯接續(xù)本雅明的話題,認為當代藝術發(fā)展到藝術記錄(復制)取代藝術作品的程度。這種轉變根本源于生命政治條件下藝術與生活的新關系,當代藝術以項目的形式直接與時間無限延展的生活和生命同一。藝術記錄表明藝術成為干預生活、塑造生命的生命政治形態(tài)之一。格羅伊斯進而分析本雅明的"光暈"(aura)概念,吊詭地指出光暈實為敘事性的與地理空間性的,經由敘事和空間的再造,復制品可以重新被賦予原真性而重獲光暈。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關鍵詞】: 本雅明;伊斯;格羅;機械復制時代;現(xiàn)代性;拉圖爾;生命政治;吉登斯;流通系統(tǒng);復制技術;
【分類號】:J05
【正文快照】: 一、機械復制的藝術與現(xiàn)代性的象征流通系統(tǒng)法國科學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在《視覺與認知:用眼睛和手思考》(Visualization and Cognition:Thinking with Eyes and Hands)這篇文章的開篇,講述了一個故事。在18世紀后半葉,法國探險家拉彼魯茲伯爵奉路易斯十六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鮑里斯·格羅伊斯;費婷;;藝術工作者:烏托邦與檔案之間(節(jié)選)[J];東方藝術;2013年17期
2 閆愛華;;攝影話語的起源——攝影技術及其再現(xiàn)觀念的考古[J];美育學刊;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洋;;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道德困境探究——從“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談起[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2 彭宗超;曹峰;李賀樓;邵東珂;;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治理視角下的中國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理論框架與指標體系新探[J];公共管理評論;2013年02期
3 馬躍修;;霧霾與社會穩(wěn)定之關聯(lián)性研究——以風險社會理論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4年05期
4 陳國昌;;網絡公共事件輿情演變規(guī)律及應對策略[J];東南傳播;2014年01期
5 姚君喜;;媒介使用、媒介依賴對信任評價的影響——基于不同媒介的比較研究[J];當代傳播;2014年02期
6 黃波;張清;;大學信任及其研究意義[J];高教探索;2014年03期
7 秦文;郭強;;社會建設研究社會轉型期公眾精神生活的斷裂樣態(tài)及彌合路徑——基于“現(xiàn)階段我國公眾精神生活水平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04期
8 廖斌;;新世紀鄉(xiāng)土文學的身份認同、出走模式與烏托邦敘事——以《尋根團》為中心的思考[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9 黃程棟;;風險社會下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路徑探討——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視角[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10 雪婷;;《資本論》透視的哲學革命[J];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07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華忠;善的支撐[D];吉林大學;2012年
2 劉濤;當代中國政法委員會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郭學軍;政治規(guī)訓下的電影批評[D];上海大學;2013年
4 洪長暉;混合現(xiàn)代性:媒介化社會的傳播圖景[D];浙江大學;2013年
5 吳俊;“場域—慣習”視角下大學生學習實踐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6 陳石;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組織制度變遷過程與機制[D];南開大學;2013年
7 王晏殊;民國時期天津《北洋畫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8 郭燕霞;醫(yī)療實踐中的專門知識與公眾選擇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9 張馥玫;20世紀中國產業(yè)環(huán)境下的設計體制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
10 鄔文英;社會資本與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D];廈門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程鵬;索爾·貝婁小說中的焦慮情結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2 李琨煜;女性服刑人員出獄前的人際信任特征及干預[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3年
3 孫鶴;低碳技術倫理及其哲學反思[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年
4 周剛;南昌市居住小區(qū)環(huán)境與景觀設計[D];湖南大學;2012年
5 周博文;技術社會下20世紀西方少年兒童小說審美顛覆[D];中原工學院;2013年
6 王一淇;時間的風格[D];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
7 劉鶴翔;清末民初書法現(xiàn)代性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年
8 鄭睿;香港國際電影懋業(yè)公司影片及產業(yè)模式分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年
9 胡曉波;區(qū)域教育現(xiàn)代化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寧波大學;2013年
10 張新杰;“城市表情”:城市題材紀實攝影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永謀;本雅明之死[J];讀書;2003年02期
2 羅如春;靈韻脈脈盡氤氳——論本雅明的“靈韻”觀[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研究生論叢);2003年S1期
3 斯蒂芬·布隆納;朱寧嘉;;修復碎片:瓦爾特·本雅明的救世唯物主義(第一部分)[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4年00期
4 馬友平;古典與現(xiàn)代的交融——對本雅明“美”的獨特含義的解讀[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趙勇;于閩梅;;筆談:特定歷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2期
6 李云剛;;整合還是顛覆:阿多諾與本雅明之爭[J];求索;2007年03期
7 紀逗;;本雅明的歷史觀解讀[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8年03期
8 劉思聰;;震驚體驗與藝術的政治化潛能——本雅明論電影與攝影[J];文藝評論;2008年03期
9 馬大康;張書端;;作為藝術生產力的技術——本雅明論藝術與技術[J];社會科學;2008年10期
10 張典;;本雅明的救贖歷史觀[J];襄樊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吳加才;;本雅明理論的懷舊主題及其當下意義[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黃鳳祝;;救世理念與歷史唯物主義[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3 尹樹廣;;本雅明的歷史政治哲學(草稿)[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孫斌;張艷芬;;從敘述的沒落到電影的興起:對本雅明美學思想的一個考察[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1)[C];2013年
5 陳祥勤;;神性語言、柏拉圖理念和歷史的彌賽亞救贖——本雅明的歷史哲學的神性基礎[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8)[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展;本雅明的天使[N];中華讀書報;2014年
2 無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報;2001年
3 河西;夢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記[N];文匯報;2003年
4 譚小歌;抗拒機械[N];光明日報;2009年
5 趙武平;“波西米亞人”本雅明的幻滅[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劉建茂;無奈中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N];河南日報;2004年
7 張亮(南京大學哲學系);命運的關聯(lián)[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8 陳鴻;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華讀書報;2002年
9 楊栗(書評人);“攝影”的野心[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10 孫斌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拉得更近與看得更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文杰;藝術“裂變”時代的美學[D];復旦大學;2009年
2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3 孫善春;神學還是馬克思主義?[D];浙江大學;2007年
4 紀逗;論本雅明的歷史和時間意識[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朝輝;困與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論的精神視域[D];青島大學;2010年
2 馬友平;拯救與回歸——本雅明現(xiàn)代藝術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范英豪;論本雅明的贖救美學[D];蘇州大學;2002年
4 杜曉娟;論本雅明的文藝批評思想[D];新疆大學;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藝術審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6 劉建茂;論本雅明的文藝思想[D];鄭州大學;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學批評思想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呂瑞新;論本雅明藝術救贖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樹娟;本雅明大眾文化理論探析[D];蘭州大學;2012年
10 張亮亮;本雅明文藝生產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0072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0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