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族歌舞文化價值轉換理論探析
本文關鍵詞:地域民族歌舞文化價值轉換理論探析
【摘要】:充分挖掘、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整合豐富的民族歷史風情文化資源,使之成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活水源頭和不竭動力,是當下發(fā)展經濟、提高文化競爭力的重要路徑。地域民族歌舞文化價值轉換具有長期性和動態(tài)性、特殊性和有效性、整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地域民族歌舞文化資源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關聯。
【作者單位】: 武漢工業(yè)學院;
【關鍵詞】: 地域 民族歌舞文化 價值轉換
【基金】:湖北省民宗委經濟文化研究項目(HBMW200929)
【分類號】:J722.2
【正文快照】: 歌舞文化分為歌文化和舞文化,是一定的地域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融合該地域民族歷史、心理、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以歌曲和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化。作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歌舞是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旅游業(yè)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它不僅是少數
【共引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幼常;國內旅游演藝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厲無畏;王慧敏;;創(chuàng)意產業(y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機理·模式·路徑[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6年11期
2 王海軍;汪水波;;“創(chuàng)意產業(yè)”與浙江產業(yè)發(fā)展[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牛志強;求新求深[J];當代文壇;1985年11期
2 王干;黃振鐘;;“淡”的魅力[J];讀書;1985年12期
3 吳野;魯迅和文學的“根”——論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J];社會科學研究;1986年04期
4 陳平原;;文化·尋根·語碼[J];讀書;1986年01期
5 陳平原;錢理群;黃子平;;文化角度[J];讀書;1986年01期
6 曉華;汪政;;老年的城市與青年的城市——陳建功小說談片[J];讀書;1986年11期
7 蘇叔陽;;“北京人”雜談[J];前線;1986年09期
8 一評;;文化的揚棄與文化的建設——讀聶鑫森《腦髓卷》[J];小說評論;1986年02期
9 秦鷹;;讀賈平凹的《火紙》[J];小說評論;1986年05期
10 鐘本康;;當代意識觀照下的吳越文化形態(tài)——評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說”[J];小說評論;198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葉尚志;;長江文化演進規(guī)律初探[A];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初探[C];1997年
2 王大良;;從韓魏南遷看晉文化在中原的傳播[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3 李仁和;李麗君;;上黨地域文化的特點[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4 張崇根;;臺灣漢族傳統文化與儒家文化的關系[A];民族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五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5 陳述彭;布和敖斯爾;李勝強;;從太空看長城[A];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6 蘇金智;;臺港和大陸詞語差異的原因、模式及其對策[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7 游琪;;后記[A];葫蘆與象征——中國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8 周禎祥;;現代符號學理論和中國符號學研究的可能性[A];第一屆、第二屆東亞符號學國際會議論文集[C];1998年
9 R迠,
本文編號:7603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76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