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娛性”向“表演性”的轉變——論商河鼓子秧歌匯演之現(xiàn)狀
本文關鍵詞:由“自娛性”向“表演性”的轉變——論商河鼓子秧歌匯演之現(xiàn)狀
【摘要】:商河鼓子秧歌匯演作為當今山東省傳承鼓子秧歌的主要形式,自1980年舉辦至今,已有二十六個年頭。在這一過程中,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fā)展,匯演中所表現(xiàn)出的鼓子秧歌固有的“自娛性”特征愈加淡化,而“表演性”特征卻愈加明顯。本文正是以此為出發(fā)點,從鼓子秧歌的角色、場圖、動作、節(jié)奏四個方面分析了這一轉變的具體表現(xiàn),并從商河鼓子秧歌隊的外出比賽、演出以及縣文化館所起到的影響三個角度闡釋了產(chǎn)生這種轉變的原因,同時對于這一轉變所引起的利與弊做出了一定的論述。
【作者單位】: 北京舞蹈學院
【關鍵詞】: 商河鼓子秧歌匯演 自娛性 表演性
【分類號】:J722.2
【正文快照】: 山東鼓子秧歌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魯北平原的商河、惠民、濟陽、陽信、臨邑等縣,一般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是節(jié)慶民俗的一種,帶有濃厚的自娛性色彩。而商河鼓子秧歌匯演(以下簡稱“匯演”)開始于1980年,是在商河縣政府的支持下,為推動山東鼓子秧歌的發(fā)展而舉行的,在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道先,侯曙芳;簡論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審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2 趙白生;“我與我周旋”——自傳事實的內(nèi)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趙啟贏,姚俠文;關于競技體操美學特征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4 李綸,施文麗,張瑞,胡鵬;云南民族民間工藝與工業(yè)設計的關系[J];包裝工程;2004年02期
5 曹輝;論城市雕塑的功能與藝術[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胡紋,蘇勇,吳建川;莊子的藝術審美觀與中國園林藝術精神[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7 劉容;試論嵇康的自然主義[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8 馮維波;從藝術審美看旅游地的規(guī)劃設計[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S1期
9 皮元珍;論嵇康獨特的人生風范[J];長沙大學學報;1998年03期
10 汪瑞霞;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的融合——對動畫設計專業(yè)建設的思考[J];常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婭萍;;有容乃大——試論新時期美術教師前進的方向[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2 沈心敏;王之櫟;劉雨川;;試議摩擦學的美[A];第七屆全國摩擦學大會論文集(二)[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滕軍紅;整體與適應——復雜性科學對建筑學的啟示[D];天津大學;2003年
3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皇甫曉濤;文化復興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的再闡釋與現(xiàn)代文化的重構[D];四川大學;2003年
5 徐巍;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D];復旦大學;2004年
6 劉強;《世說》學引論[D];復旦大學;2004年
7 李偉華;中國書法藝術對明式家具的影響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8 王海鋁;意境的現(xiàn)代闡釋[D];浙江大學;2005年
9 潘殊閑;葉夢得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10 余虹;禪宗與全真道宗教美學思想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亞卓;陸機詩歌美學風格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文;深圳、北京、哈爾濱植物景觀探討與分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1年
3 岳友熙;人類精神的諾亞方舟[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葉楚定;中學文學教學審美空白說[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薛松華;蘇軾的思想與文藝觀[D];新疆大學;2002年
6 呂杰鋒;數(shù)字化藝術設計略論[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7 李琦;建筑頂部形態(tài)設計初探[D];重慶大學;2002年
8 陸江艷;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9 萬仞;設計法規(guī)與知識產(chǎn)權[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10 汪潔;閩臺宮廟壁畫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蘭;;藥都安國多彩花會[J];當代人;2011年07期
2 李天義;徐巖;;高校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創(chuàng)意思維的培養(yǎng)[J];藝海;2011年08期
3 雷少華;;鍋莊舞淵源考及其體育文化價值研究[J];內(nèi)江科技;2011年06期
4 馬力;;漢族舞蹈美的感受[J];華章;2011年24期
5 李尚海;;群眾群蹈的類別[J];北方音樂;2011年08期
6 李靜;;論中國古代女樂舞蹈對中國舞蹈表演藝術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1年11期
7 嚴姜宛;;談維吾爾族舞蹈種類與風格[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11期
8 焦婷婷;;談傣族舞蹈[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11期
9 何廷艷;;淺析鍋莊舞的形成歷史[J];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10 陳曉穎;;談中國民間舞蹈的審美教育意義[J];藝苑;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更新;張秀琴;;淺談群眾歌詠活動的組織和輔導[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苗鴻信;;社會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3 李運禹;;彝族“圈舞”之謎淺析[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4 馬文靜;張麟;;美在真實 貴在獨特: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舞蹈的舞臺魅力[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廣寧;群眾自娛性舞蹈的興起[N];中國文化報;2001年
2 鐘寧;也談舞蹈教育學制的創(chuàng)新[N];文藝報;2008年
3 賈作光;秧歌發(fā)展應把握好屬性[N];中國藝術報;2007年
4 馬盛德;雪域高原 長袖善舞[N];中國民族報;2004年
5 和樹芳;普米鍋莊“搓蹉”[N];云南日報;2004年
6 胡偉 記者 楊俊;花香彌漫南坪小調(diào)[N];阿壩日報;2007年
7 王艷華 叢勝日;一個持續(xù)33年火熱的群眾歌詠會[N];中國文化報;2006年
8 馬盛德;冰山上的“雄鷹”之舞[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郭大利;堆之諧[N];日喀則日報;2010年
10 馬盛德;絢麗多彩的維吾爾族民間舞蹈[N];中國民族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潘麗;花鼓燈的現(xiàn)時調(diào)查與保護的思考[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群;中國民間對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2 邢萬里;天人合一的音樂美學—“音心對映論”研討述評[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3 譚壯;羌族舞蹈教材建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張晶晶;建國早期中國大陸集體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包妮娜;安代舞的傳統(tǒng)形態(tài)及傳承[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朱濟光;論山東三大秧歌在當代的新視野[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吳倩;清代河北音樂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趙娜;山東膠州秧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媛;漢族民間舞蹈的祭祀性[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成成;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巍山彝族“打歌”[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760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76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