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人化手法對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擬人化手法對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的啟示
【摘要】:本文的研究重點將放在“擬人化”這一概念之上,通過深入探索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疇當中“擬人化”的涵義,“擬人化”與舞蹈之間的關系,舞蹈如何體現(xiàn)“擬人化”等問題,從而進一步分析優(yōu)秀的擬人化舞蹈作品的特點,在舞蹈作品中怎樣體現(xiàn)“擬人化”,以及擬人化舞蹈作品基于什么因素而創(chuàng)作,并得到觀眾的認可與喜愛。本文通過舞蹈與擬人化、擬人化舞蹈作品剖析、擬人化舞蹈作品之啟示及應用三個篇章對擬人化舞蹈作品進行分析研究。 第一章內容,筆者從擬人化的起源入手,努力探尋擬人化舞蹈作品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原因讓諸多舞蹈編導使用擬人化這一手法去進行舞蹈創(chuàng)作,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了這一手法在作品中的大量使用?這些問題是在文章初始力圖研究清楚的,只有了解了擬人化產生之根源才能夠更好地深入分析擬人化舞蹈作品本身。第二章內容將層層深入,在第一節(jié)中,筆者將從擬人化舞蹈作品的不同選材方向進行橫向分類,并對這些經典舞蹈作品進行簡要介紹在,第二節(jié)內容當中,筆者會從擬人化舞蹈作品的特殊性入手,詳細分析擬人化手法運用在舞蹈作品的特點。再次深入,則到具體分析的層面,即對擬人化舞劇的分析。在具體分析舞劇《馬頭琴傳說》的過程之中,則會從身體語言、構圖調度、服裝、音樂、舞美道具五個方面,深入分析舞蹈作品當中的極富“中國特色”的擬人化表現(xiàn)。 在經過前兩章內容的分析之后,擬人化舞蹈作品特點以及其獨特的舞蹈表現(xiàn)手法都逐漸突顯出來。然而,我們通過研究擬人化舞蹈作品的根源及表現(xiàn)能夠從中捕捉到擬人化舞蹈作品的精髓所在。本文第三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節(jié)內容主要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歸結出擬人化舞蹈作品當中所強調的藝術追求;而第二節(jié)是筆者在實踐創(chuàng)作擬人化舞蹈作品的親身體驗與感悟,力圖從擬人化舞蹈作品中尋找出些許啟示,從而更好的將擬人化這一手法運用在舞蹈作品中,發(fā)揮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擬人化 舞蹈 舞蹈作品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711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緒論7-13
- 第一節(jié) 選題目的與意義7-9
- 第二節(jié) 相關動態(tài)研究9-11
- 第三節(jié) 論文結構與研究方法11-13
- 第一章 舞蹈擬人化13-34
- 第一節(jié) 擬人的由來13-17
- 第二節(jié) 擬人化與審美17-22
- 第三節(jié) “舞蹈擬人化”之解讀22-34
- 第二章 擬人化舞蹈作品剖析34-58
- 第一節(jié) 擬人化舞蹈作品的類別34-39
- 第二節(jié) 擬人化舞蹈作品的特殊性39-49
- 第三節(jié) 從舞劇《馬頭琴的傳說》剖析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49-58
- 第三章 擬人化舞蹈作品之啟示58-69
- 第一節(jié) 擬人化舞蹈作品中的藝術追求58-62
- 第二節(jié) 擬人化舞蹈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啟示及應用62-69
- 結語69-71
- 參考文獻71-75
- 致謝7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知博;;淺談如何學會用心舞蹈[J];教書育人;2008年S4期
2 張曉瑩;;關于舞蹈美的三大特征[J];戲劇文學;2003年01期
3 顧芳;;舞蹈的表現(xiàn)力[J];劇影月報;2010年03期
4 何梅;;舞蹈欣賞之我見[J];藝術百家;2008年S1期
5 李梅;;實現(xiàn)舞蹈美的充分必要條件[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1年04期
6 肖慶玲;情舞共融:舞蹈藝術的美[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樊平義;;試論我心目中的舞蹈美[J];劇作家;2008年01期
8 池福子;試論“人體美”與“舞蹈美”[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9 柳文杰;淺談舞蹈美的獨特性[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10 王輝;;論舞蹈編排的藝術構思[J];大眾文藝(理論);2007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其木格;麥麗素;賽音其木格;;《蒙古族傳統(tǒng)舞蹈教學實踐研究》階段性總結 2008年3月——12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2 施政;;感知、想象、創(chuàng)造——兒童舞蹈欣賞教學初探[A];中國少年兒童舞蹈論文比賽獲獎作品集[C];2005年
3 羅秋怡;;開展校園舞蹈教育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A];2007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習壽華;;社區(qū)體育舞蹈教學審美功效的研究[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馬東濤;;潮陽英歌舞概述[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6 張宇曉;;婆娑弄姿融古風 飛揚浪漫匯漢韻——淺析漢畫像中的盤鼓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呂寅;;論高師舞蹈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夏雨邋高為民;“舞”出著作權保護的精彩[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7年
2 區(qū)聽濤;德國舞蹈市場現(xiàn)狀及振興舉措[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彭寬;中外精品歲末舞京城[N];中國藝術報;2007年
4 珊丹;創(chuàng)新,,使舞蹈魅力獨具[N];內蒙古日報(漢);2001年
5 王棟邋徐成龍;心理意識在舞蹈中的作用[N];中國藝術報;2007年
6 杜京;云南舞蹈在CCTV舞蹈大賽上創(chuàng)佳績[N];文藝報;2007年
7 顧晶晶;內蒙古將上演精品舞蹈專場《草原驕子》[N];西部時報;2007年
8 記者 李川 劉平;精品奉獻大眾繁榮文藝事業(yè)[N];天津日報;2009年
9 祝嘉怡;一至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N];中國藝術報;2007年
10 劉漫;生命之舞[N];光明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史紅;新時期舞蹈審美創(chuàng)造芻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2 蕭君玲;中國舞蹈美學特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王秋海;反對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亮亮;擬人化手法對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的啟示[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劉楊;舞蹈中的仿生元素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2010年
3 張想想;執(zhí)著地追求 大膽地探索[D];河南大學;2011年
4 宋穎;普通高校開設舞蹈選修課的現(xiàn)狀和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湯其林;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課“2+3”立體教學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余盛祥;論伊莎多拉·鄧肯舞蹈藝術的生命精神[D];河南大學;2011年
7 曹文利;中專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初探[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嬌璐;探究中國戲曲藝術對中國舞蹈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惟;林懷民意象類舞蹈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張碧霞;論音樂劇《巴黎圣母院》的審美特征[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6503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65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