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象征與身體審美——白馬人面具舞蹈“池哥晝”的文化解讀
本文關鍵詞:角色象征與身體審美——白馬人面具舞蹈“池哥晝”的文化解讀
【摘要】:以人體動作為媒介的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自發(fā)性的手舞足蹈在生活場景中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舞蹈作為族群文化的組成部分與當?shù)氐臍v史、習俗構(gòu)成一個文化整體,承載著當?shù)厝说挠^念、認識、情感和表達,已成為當?shù)靥赜械囊环N生活方式,以此呈現(xiàn)出的審美特征也更具文化象征的意涵。本文以白馬人的面具舞蹈"池哥晝"為對象,在田野調(diào)查的基礎上,闡釋其舞蹈蘊含的文化意義,對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與審美提供個案。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關鍵詞】: 池哥晝 角色 象征 身體審美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交融與協(xié)變——白馬人面具舞蹈研究》(項目編號14CE11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722.22
【正文快照】: 在藏彝走廊的最北端,甘肅、四川兩省交界處的高山峽谷間,生活著一個不到兩萬人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學術界稱其為白馬藏族,他們更喜歡稱自己為白馬人。和很多的少小族群一樣,白馬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族群歷史大多通過故事傳說傳承,族群文化大多保留在村寨的傳統(tǒng)習俗和儀式中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華熱·索南才讓;;略論藏戲的面具藝術[J];西藏藝術研究;2013年02期
2 何佳庚;迪慶藏族“格冬節(jié)”面具舞蹈[J];民族藝術研究;1989年03期
3 華銳·東智;藏族面具藝術淺識[J];中國藏學;1998年04期
4 顧樸光;新疆出土古代面具考[J];新疆藝術;1995年03期
5 李子;對民間面具舞的價值觀決擇:淡漠或創(chuàng)用[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5期
6 王曉莉;;藏族戲劇舞蹈文化中的面具藝術——兼談藏傳佛教與藏戲的關系[J];佛教文化;2007年06期
7 陳奕卉;;論中國面具舞蹈的現(xiàn)實文化價值[J];大眾文藝;2013年05期
8 劉志群;;西藏儺面具和藏戲面具縱橫觀[J];西藏藝術研究;1991年01期
9 陳元玉;;非洲面具藝術的粗獷美[J];大舞臺;2012年09期
10 宋思揚;;淺析中國北方薩滿面具的分類[J];青年文學家;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馬達學;面具:遠古文化的遺存[N];青海日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王臻青邋狄文君;朝鮮族面具舞 浸染遼北風情[N];遼寧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次旦卓嘎;大型藏戲歌舞《吉祥奧運》傳遞高原兒女的祝福[N];西藏日報;2008年
4 次仁德吉 (作者單位:自治區(qū)氣象局);保持藏戲獨特魅力 堅持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N];西藏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繼紅;印度尼西亞巴厘面具文化與教育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閆社霞;云南民間面具旅游紀念品開發(fā)設計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2年
3 雷燕;藏族面具舞解析[D];四川大學;2007年
4 陳俊宇;面具視覺藝術符號特征及符號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5 鄭光旭;中國北方薩滿面具藝術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童;儺舞的形成、儺文化特征與歷史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唐麒舒;新疆古代面具初探[D];新疆師范大學;2014年
8 普布昌居;論傳統(tǒng)藏戲表現(xiàn)形態(tài)的宗教性與世俗性[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9 色仁道爾吉;論佛教樂舞“查瑪”藝術[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10 鐘瑩;邵武儺舞“跳番僧”之形態(tài)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5255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52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