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舞蹈中“垂手動作”的形態(tài)研究
【文章頁數(shù)】:39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728、1829、1930都出自戰(zhàn)國的玉佩舞人,一手揚袖,一手垂袖
17圖24圖25圖1728、1829、1930都出自戰(zhàn)國的玉佩舞人,一手揚袖,一手垂袖。圖2031、2132、2233、2334、2435、2536均出自漢代,也是一只手揚袖,一只從戰(zhàn)國時期到漢代,同樣的動作,一脈相承,應(yīng)該是有固定名稱或是某種的舞蹈。就像是大家約定俗成....
圖42圖42,為梨園戲基本表演程式《十八步科翹狀態(tài),整個手臂下垂,雙手稍拿著勁兒向
圖32圖3244,明代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的樂舞壁落,周身絲帶飄逸環(huán)繞,手垂,首回,是流重心在前腳,后腳踏步點地,現(xiàn)在的古典舞姿。圖3145,南宋馬遠的《踏歌圖》。表自娛自樂的人間風(fēng)俗畫卷。畫中的幾個村名著酒壺,似乎略帶醉意,但充滿了悠閑與歡舞,笑容可掬。再看另外兩位,均是雙....
圖40綜合以上古代文物中的有效信息,有一個大的相同特征,體態(tài)均為微頷下頜,微微
中有“正揖”“正立”“正蹲”,這些動作一定有一個整身正對前方的前提,體現(xiàn)了面對祖先神靈要身正,心正。動作能夠做到整齊劃一,為祭祀注入莊嚴肅穆又神圣可敬的能量。此處的“垂手舞”,垂的不是手了,而是臂和肘。手持祭祀器具,右手執(zhí)翟,左手持籥,翟羽通常是垂直朝天。通過對這幾份舞譜圖的觀察....
圖2.4
圖2.4圖2.5圖2.6圖111為戰(zhàn)國木舞俑,雙臂均夾緊,一手上提,一手垂落,動中的停歇部分或是恰好近尾聲,這曲線似乎是微風(fēng)拂過,袖沿為此木俑藝術(shù)形象增添了流動性的美感,并且反映出舞蹈本身的圖2.1-2.612和313均為漢代出土文物。江蘇徐州出土的西漢舞然下垂,....
本文編號:40128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401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