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頂碗盤子舞”和“薩瑪瓦爾舞”調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17 13:36
“頂碗盤子舞”和“薩瑪瓦爾舞”(即:茶壺、茶炊舞),它們均為新疆庫車代表性道具舞蹈,其主要流傳于阿克蘇、烏魯木齊,尤以庫車為甚。這二者舞蹈通過道具與雜技的高度融合,充分反映著庫車維吾爾人的飲食文化及藝術審美,更映射出濃濃的西域歷史遺風。庫車在古代又稱龜茲。筆者在克孜爾石窟考察期間發(fā)現,第77窟右側甬道上方繪有頂碗、托盤的舞人形象。第175窟前室右側菱格畫中有手持碗的人物造像,左側因緣故事中也有手部、頭部頂碗的人物造像。其次,在138窟和188窟中均有類似的圖像?吹酱饲榇司,筆者進行了大膽的假設,這種頭部、手部持有道具的人物畫面,是否就是龜茲當時流行的雜技或歌舞表演?那么庫車現存的“頂碗盤子舞”和“薩瑪瓦爾舞”與它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道具在舞蹈中不僅僅作為符號功能,也是舞蹈表達語匯的方式之一。筆者在庫車走訪及考察期間,發(fā)現當地人對于“頂碗盤子舞”和“薩瑪瓦爾舞”的認知相對陌生。并且,在全疆及內地的各大活動和文藝晚會中,看到這兩種舞蹈的機會也較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舞蹈難度性較大,在庫車及全疆出現了瀕危傳承和發(fā)展斷代的局面。為了全面分析這兩種民間舞蹈的藝術特征,筆者借助文化人類學、歷史學、舞蹈學等多維角度,結合“頂碗盤子舞”傳承人努爾薩罕·巴哈吾頓和“薩瑪瓦爾舞”傳承人艾合買提·莫來克的個案調查,整理相關的文獻和影像資料,從橫向上分析它們的藝術特征,從縱向上梳理庫車舞蹈文化及它們各自的功能與價值。通過文字撰寫的形式供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論文內容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緒論部分:主要闡述選題的來源、依據,以及選題的目的及意義。第二部分:以庫車縣地緣生態(tài)及舞蹈文化概況為寫作主干,分析龜茲樂舞的歷史遺風與庫車代表性道具舞蹈的發(fā)展軌跡。第三部分:以努爾薩罕·巴哈吾頓和艾合買提·莫來克兩位傳承人的舞蹈個案調查為依據,分析“頂碗盤子舞”和“薩瑪瓦爾舞”的藝術特征。第四部分:以民間“活體”的現存依據和壁畫“靜態(tài)”的歷史遺跡為參照對比,總結庫車代表性道具舞蹈的功能與價值。
【學位單位】:新疆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J722.2
本文編號:2820777
【學位單位】:新疆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J722.2
【相似文獻】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本報記者 龔喜杰;“讓薩瑪瓦爾舞大放異彩”[N];阿克蘇日報(漢);2019年
2 本報記者 李民;地區(qū)17項遺產榜上有名[N];阿克蘇日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祥;庫車“頂碗盤子舞”和“薩瑪瓦爾舞”調查研究[D];新疆藝術學院;2019年
本文編號:28207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282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