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儺儀的身體語言及文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廣東湛江儺儀的身體語言及文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儺,從遠古傳衍至今,歷經(jīng)千百年,在不斷的歷史變更中,在戰(zhàn)爭紛亂的環(huán)境中,與社會各種文化融合、交流與碰撞,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儺從誕生起就和儀式緊密相連,在過去,儺即儀,有儀式必有祭禮活動存在。儺舞、儺戲是儺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形成從娛神走向娛人的表演形式。湛江儺儀中穿插的儺舞表演,具有驅鬼辟邪功效。作為具有根性文化的儺文化,蘊涵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而儺儀中儺舞、儺戲均是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xiàn)形式,對于研究和把握儺文化中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研究以湛江儺儀為典型個案,以其身體語言作為主要研究視點,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揭示與探討,旨在探求湛江儺儀的身體語言特色及產(chǎn)生的文化根源是什么,以期從理論上對儺文化研究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實質及核心價值研究提供學術貢獻。本論文的主體部分分為五章。第一章,關于湛江儺儀的遺存闡述。主要以田野調查獲得的材料和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闡述目前遺存于湛江的主要儺儀、儺舞形式,分析雷州半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隨著歷史發(fā)展當?shù)厣鐣c文化變更對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從而揭示湛江儺儀得以遺存的主要緣由。第二章,關于承載儺儀的“空間”的建構。主要論述:儀式中各種物質(祠堂、寺廟、主屋中儺壇等等)建構的物質空間至其神化后非世俗空間的變化;儀式過程中儺壇中神的等級排位、符策、祭品等,其分別象征的文化內涵及所建構的象征空間;儀式背后神話傳說與為鄉(xiāng)民百姓營造虛擬的意象空間——“神”的空間轉換;既是儀式參與者、旁觀者,同時也是見證者和推動者的村民,如何與巫師一起互動,共同塑造出“神”的空間,達到將生命激情宣泄到頂峰,形成人神的共娛和狂歡。物質空間、象征空間、意象空間與互動空間共同成為社會空間的主體內容,儀式最終目的是神的福澤降臨現(xiàn)實與社會空間,庇護空間中所有的人。第三章,關于儺儀中的身體語言特色剖析。本章運用語言學的分析方法,從語素、敘事到語境對所有參與者——道公(法師)、巫師、儺舞的扮演者、醮子(或參與祭拜的民眾)的身體行為一一剖析與闡釋。儺儀中的語素主要包括手訣、調度路線與法器等,這些都是與神溝通的具體體現(xiàn)。儺舞的身體語匯是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下進行,和神話、傳說營造的意象空間結合,從而具有了一定的敘事功能:“考兵”——英雄的敘事,“走清將”——神將的敘事,“舞二真”——戲劇的敘事。另外,儺儀中的面具、服飾、法器等和身體一起,構成了符號象征,形成了一種超現(xiàn)實的文化語境。當這些充滿怪誕、神秘、隱晦的面具和身體結合時,使得日常身體與世俗之間的有了“間離”。第四章,關于儺儀中身體語言的文化根源研究。儺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儀式活動,其形態(tài)與原始宗教不可分割,亦和儒家“禮樂”文化相融合。儺儀過程經(jīng)常在神話故事、祖訓中體現(xiàn)儒家思想,讓百姓和參與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文化,成為鄉(xiāng)野民間遵循“禮”教文化的另條渠道。另外,在歷史上佛教、道教、儒教分分合合的過程中,也使儺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且至今仍有儒、道、佛家文化和巫術交織的痕跡。第五章,關于儺、儺儀、儺舞及其儺文化在當代遺存的意義與價值。儺、儺儀、儺舞和許多從遠古生發(fā)的傳統(tǒng)儀式重要不同的一點是它沒有走向消亡,繼續(xù)留存于當代文明社會的生活空間,或以某種其他方式存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表明了儺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而其生命力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活著”,且儺儀形式是在一個族群中世世代代所傳承、年復一年的特定文化中形成的集體記憶。參與其中,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亦是鄉(xiāng)民對族群認可的最直接方式。在儀式過程的和諧氛圍中,增進了鄉(xiāng)民情感,加強了族群成員間紐帶的連結。儺儀中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禮、義、仁、勇、忠、孝”等道德思想觀念,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價值觀,對當今社會中華民族堅守文化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湛江儺儀 儺舞 身體語言 文化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722.29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23
- 一 研究對象12-14
- 二 研究意義14-16
- 三 研究現(xiàn)狀16-19
- 四 研究方法19-20
- 五 研究內容20-23
- 第一章 湛江儺儀的遺存:文化的遷徙與融合23-53
- 第一節(jié) 湛江儺儀的遺存現(xiàn)狀23-30
- 一 湛江儺儀的地理分布24-27
- 二 湛江儺儀及儺舞的傳承27-30
- 第二節(jié) 湛江儺儀的結構與過程30-42
- 一 湛江儺儀的準備32-34
- 二 開壇迎神的過程34-37
- 三 游神、送神與遣災的形態(tài)37-42
- 第三節(jié) 湛江儺儀的文化背景42-51
- 一 湛江儺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42-45
- 二 湛江儺儀的文化特點45-48
- 三 湛江儺儀的文化變遷48-51
- 本章小結51-53
- 第二章 湛江儺儀的文化空間:世間與神域的穿梭53-78
- 第一節(jié) 物質空間:通向神域的載體54-58
- 一 廟堂建筑的實體空間54-56
- 二 供品禮器的實物空間56-58
- 第二節(jié) 象征空間:通向神域的橋梁58-63
- 一 開壇:溝通神域的迎神59-61
- 二 獻祭:人神合體的對話61-63
- 第三節(jié) 意象空間:神與巫的境界63-71
- 一 自然崇拜的人神塑造63-65
- 二 世俗人格的神靈營造65-67
- 三 人神合體的巫師認同67-71
- 第四節(jié) 互動空間:鄉(xiāng)民精神訴求的傳遞71-77
- 一 自我精神慰籍71-75
- 二 群體精神狂歡75-77
- 本章小結77-78
- 第三章 湛江儺舞的語言特色:虛擬的身體與符號78-118
- 第一節(jié) 虛擬的媒介:溝通神靈的語匯78-87
- 一 手訣:與神溝通的密語78-81
- 二 調度:與神溝通的途徑81-83
- 三 器飾:與神溝通的器物83-87
- 第二節(jié) 扮演的身體:英雄和神靈的敘事87-93
- 一 英雄敘事:考兵88-89
- 二 神將敘事:走清將89-90
- 三 戲劇敘事:舞二真90-92
- 四 生活與表演間的游弋92-93
- 第三節(jié) 面具的夸張:超現(xiàn)實的語境93-108
- 一 變化的面具:人神人的轉換94-96
- 二 遮掩的面具:世俗人的消解96-97
- 三 超人的面具:神域靈的降臨97-108
- 第四節(jié) 湛江儺儀的個性:同中有異的地域特色108-117
- 一 儺文化中崇禮的共性108-110
- 二 求同存異的結構方式110-111
- 三 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111-117
- 本章小結117-118
- 第四章 湛江儺儀文化根源:多教合一的民間文化信仰118-130
- 第一節(jié) 原始宗教:湛江儺儀的文化根性118-123
- 一 湛江儺儀的原始宗教文化特征118-122
- 二 湛江儺儀的多教民間信仰形態(tài)122-123
- 第二節(jié) 儒釋道的影響:湛江儺儀的文化因子123-128
- 一 儒教思想對湛江儺儀的影響123-125
- 二 道教思想對湛江儺儀的影響125-126
- 三 佛教思想對湛江儺儀的影響126-128
- 本章小結128-130
- 第五章 湛江儺儀文化的堅守:求生本質與精神核心130-143
- 第一節(jié) 湛江儺儀文化的求生本質130-133
- 一 生命存活的戲劇性扮演130-133
- 二 身體挑戰(zhàn)與超自然合作133
- 第二節(jié) 湛江儺儀文化價值的當代開掘133-141
- 一 當代湛江儺儀的演變與運用134-136
- 二 傳統(tǒng)儺儀文化的當代保護136-139
- 三 湛江儺儀價值應用的當代思考139-141
- 本章小結141-143
- 結語143-145
- 參考文獻145-150
-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科研成果等150-151
- 致謝151-1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佟葳;;身體語言表達差異的中日比較——以“眼睛”的表達為中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靳羽西;;女性的身體語言[J];科學養(yǎng)生;1997年03期
3 陳麗君;身體語言的妙用[J];思維與智慧;2001年09期
4 ;從身體語言看出他的真心意[J];校園心理;2006年03期
5 韓菁;;論身體語言在音樂專業(yè)課中的作用[J];音樂天地;2009年07期
6 王寰;侯彩虹;封琮;;試析跨文化交際中的身體語言戰(zhàn)爭[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1年01期
7 劉書慧;;身體語言:在不同文化中的同與異[J];海外英語;2012年01期
8 杜琴;;中日身體語言表達的比較——以“手”的表達為中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9 石國新;淺談身體語言在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體育科技;1998年06期
10 ;西方人的身體語言(英文)[J];新東方英語(中學版);2006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羅紅;;起舞吧,孩子[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2 竇瑞卿;;閱讀《樹真好》[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展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商報記者 錢秀中;破解身體語言書突然火了[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2 ;讀懂客人的“身體語言”[N];中國旅游報;2002年
3 于曉芹;《布魯塞爾身體語言》引發(fā)熱烈反響[N];上海證券報;2010年
4 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 李昌盛;身體語言與法官審判[N];人民法院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毛俊玉;《身體語言密碼》:內容營銷“雙王道”[N];中國文化報;2012年
6 徐靜;如何運用身體語言[N];中國保險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王敬霞;解讀狗的身體語言[N];保健時報;2005年
8 ;愛犬身體語言解密[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9 ;用身體語言教育孩子[N];中國婦女報;2003年
10 長治市聾兒康復教育中心 王麗艷;淺析家長與聾兒進行溝通的方法與技巧[N];長治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曾華美;廣東湛江儺儀的身體語言及文化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李蓉;D·H·勞倫斯詩歌中的身體語言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2 李雪松;《戀愛中的身體語言》(全譯)翻譯實踐報告[D];重慶師范大學;2014年
3 趙申;文革“樣板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廣東湛江儺儀的身體語言及文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05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28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