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舞蹈已成為苗族人民在生活中的一種運動模式,成為苗族同胞世代沿襲的精神文化;它也是特定的少數(shù)民族群集體性的運動,體現(xiàn)在族群里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等形成方面。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體育舞蹈文化經過時代的變遷,其精神已成為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民間體育舞蹈是活的歷史文化,其舞蹈內容體現(xiàn)出當?shù)孛褡迳、生存方?這些舞蹈更是民族向前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這些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舞蹈可視為民族發(fā)展的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成為民族的發(fā)展的重要途徑。2006年,反排木鼓舞成為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臺江縣苗族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反排木鼓舞是一個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節(jié),歷史淵源久遠,由原始圖騰信仰和萬物有靈的宗教意識發(fā)展而來,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輩人,一千多年的歷史。反排木鼓舞是反排苗寨歷代每13年一屆的鼓藏節(jié)中傳承下來,它由五個鼓點章節(jié)組成,即“牛高抖”、“牛扎廈”、“廈地!、“高抖大”、“扎廈耨”五個舞種。由于反排木鼓舞與苗族祭鼓節(jié)相生相伴,也是祭鼓節(jié)重要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本文以體育人類學學科為理論基礎,采用田野調查、文獻資料調研及訪談等方法,對貴州省黔東南地區(qū)臺江縣方召鄉(xiāng)反排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反排木鼓舞”運動的基本舞蹈形式,以及鼓藏儀式過程進行了研究。研究從體育人類學視角出發(fā),將臺江縣方召鄉(xiāng)反排村定為田野調查的中心區(qū)域,通過體育人類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以反排木鼓舞所處的自然文化生態(tài)為考察線索,以反排木鼓舞的表演過程和在祭祀儀式中的作用為研究內容,追根溯源,分析反排木鼓舞發(fā)展過程中的規(guī)律、反排木鼓舞的動作特征,以及反排木鼓舞在鼓臧節(jié)祭祀儀式中產生巨大作用。期望通過一個典型的民族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蹈項目研究為依托,以此來探析及推演民族傳統(tǒng)舞蹈的發(fā)展過程;解釋反排木鼓舞具有的地方特色文化形貌的起源;從多個方面印證族群集體性記憶舞蹈在族群發(fā)展過程中是具有意義和價值的,而且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祭祀行為,是具有‘從祭祀到生活’變遷的一支”的假設。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論述論文的選題背景、文獻綜述及研究設計。第二部分通過描述反排村的田野基本情況,分析反排苗族人的社會環(huán)境和精神意識環(huán)境等。第三部分主要就反排木鼓舞的起源傳說、舞蹈的五個章節(jié)以及反排木鼓舞的動作特征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描述反排木鼓舞的載體--鼓藏節(jié),主要研究分析鼓藏節(jié)的起源、舉辦的經過、以及反排木鼓舞在其中表達的意義。第五部分是就“從祭祀到生活”這一觀點結合反排木鼓舞在祭祀儀式在生活方面的體現(xiàn)中進行論述?傮w而言,本研究結合諸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把對反排木鼓舞在祭祀儀式中的敘事結構作了一個全面的解讀,對采取從體育人類學視角來研究具有相似功能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活動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J722.2-4
【圖文】:
圖 1 反排村的地理位置反排地區(qū)是典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據資料顯示反排村這里的年平均氏度到 15 攝氏度之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米--1440 毫米,降雨量充沛,年均日照率為 34%--37%。反排村平均海拔在

圖 2 反排苗族的服飾首先是染布時用的顏料,這種顏料是天然的植物枝干用水浸泡出來的,加上與豬,在染布的時候選擇晴天,在烈日下曬干,就呈現(xiàn)出油亮的光澤;據苗族古歌《運歌》記載:“……姑娘穿的衣,藍靛染成的,……清水染成的,衣衫亮晶晶,穿起!惫鸥枥锼f的藍靛就是植物染料。衣服穿黑色,也是方便人們在遷徙行走過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海晨;王斌;;從工具到傳統(tǒng):紅水河流域“演武活動”的歷史人類學考察[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年10期
2 張文波;;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解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09期
3 張忠杰;;體育人類學視角下的苗族傳統(tǒng)武術文化傳承機制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模式——基于貴州苗族的體育人類學調查[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4 唐新宇;趙波;;社會變遷背景下反排苗族木鼓舞發(fā)展對策[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5 楊海晨;王斌;胡小明;沈柳紅;趙芳;;想象的共同體:跨境族群儀式性民俗體育的人類學闡釋——基于傣族村寨“馬鹿舞”的田野調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6 羅曉明;王唯惟;;族群敘事中的身份認同與建構——反排苗族木鼓舞的人類學解讀[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7 董英豪;;作為祭鼓儀式的反排木鼓舞調查[J];民族論壇;2013年09期
8 陳奇;楊海晨;沈柳紅;;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廣西南丹拉者村“斗牛斗”運動的田野報告[J];體育科學;2013年02期
9 許曉容;;客家民俗體育活動的成因與功能:體育人類學的視野——以舞火龍為例[J];體育與科學;2012年05期
10 楊海晨;王斌;胡小明;趙芳;沈柳紅;陳寧;李良桃;;論體育人類學研究范式中的跨文化比較[J];體育科學;2012年0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先利;人"神"共舞之美—佤族祭祀舞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黃蘭;苗族反排木鼓舞之教材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
27305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273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