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與精神——中印舞蹈比較研究之管窺
本文選題:中國舞蹈 切入點:印度舞蹈 出處:《民族藝術研究》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針對印度舞蹈文化現(xiàn)象的探究,在世界學術界已成為一門顯學。中國與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兩大體系,有著極其相似的文化軌跡,但兩國樂舞文化和歷史發(fā)展卻呈現(xiàn)出了迥然不同的繁衍路徑。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視角,以兩國樂舞的文化淵源、流變、語境、地位為分析維度,對中印兩國古代樂舞歷史進行共時性的研究,旨在以"他山之石"反思我國傳統(tǒng)樂舞的現(xiàn)代表述模式。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of dance culture in India has become a prominent subject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the world. China and India are the two systems of world civilization, and they have very similar cultural tracks. However, the culture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usic and dance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shown quite different paths of reproduc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study, takes the cultural origin, evolution, context and status of the two countries as the dimensions of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y of ancient music and dance of China and India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modern expression mode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 in China.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
【基金】: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文化交流視野下哈密舞蹈文化研究》,項目批準號:13CB105 新疆師范大學自治區(qū)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亞音樂文化研究中心招標項目《新疆伊犁河流域哈薩克舞蹈文化研究》,項目批準號:XJEDU040912C02資助階段成果
【分類號】:J70-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江東;;印度舞蹈 景致不凡[J];民族藝術研究;201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山;;淺談薩珊波斯王朝藝術對唐朝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姜玉澤;舞獅運動的形成與現(xiàn)代舞獅的特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3 隆蔭培;;科學發(fā)展觀與舞蹈學建設[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黃明珠;;閩南民間舞蹈“橫擺”動律特征及其源流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于菲菲;;論黛娃達西對婆羅多舞的貢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王昕;;職業(yè)化中國民族民間舞本質(zhì)的反思[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吳毅;試論“貞觀之治”的特質(zhì)[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魏郭輝;李強;;新羅質(zhì)子侍唐芻議[J];北方文物;2006年03期
9 周尚兵;;對唐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再認識[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董杰;;淺論中國古典舞身韻[J];才智;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陳斐;;李白詩歌中的劍意象分析[A];中國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與當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柯卓英;;試論唐代文化軟實力與西安城市品位及核心價值觀再塑造[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道路·創(chuàng)新·發(fā)展——“陜西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交流論文選編[C];2009年
3 李相正;張劍光;;錢大昕研究兩《唐書》的成就[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慧智;儒經(jīng)及其經(jīng)學闡釋對杜詩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季慶陽;唐代孝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呂海龍;《史通》與劉知幾文史觀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5 郭善兵;漢唐皇帝宗廟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查明昊;轉(zhuǎn)型中的唐五代詩僧群體[D];浙江大學;2006年
7 柯卓英;唐代的文學傳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曹印雙;唐代政治文化研究論稿[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賈名黨;中唐儒學與文學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10 慕羽;改革開放后中國(內(nèi)地)舞蹈創(chuàng)作與政治文化之關系,1979~2006[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永波;蘭州地區(qū)舞獅運動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嬌璐;探究中國戲曲藝術對中國舞蹈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于薇;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谷怡然;論曹松的思想及詩藝[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瑞霞;唐代皇家功德寺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利利;唐代官吏休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佩佩;中國古代繪畫的隔代繼承現(xiàn)象[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崔筠;唐詩中的胡人形象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10 丁健勇;探究中國古典舞發(fā)展之路[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玲;從英漢俚俗語比較研究管窺人類思維之共性[J];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2 彭小瑜;中西歷史比較研究是否可行?——由刑罰的寬免說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可疑[J];史學月刊;2005年01期
3 張樹青;;儒、釋、道的科技觀比較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4 朱威;陸沈妙;;明清時期中西插畫藝術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4年12期
5 樊麗麗;;中日崇山理念的比較研究——以泰山和富士山為例[J];泰山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6 顧希佳;“銀變型”故事的比較研究[J];浙江學刊;2000年04期
7 魯運庚,尹明明;工業(yè)化時期東西方童工問題比較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8 張媛;;現(xiàn)代中日民間典型婚禮禮儀比較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10期
9 石國進;魯本錄;;哲學史視域中的真理理論及其比較研究[J];理論月刊;2009年11期
10 顧希佳;中韓“旁■”故事比較研究[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瑾彥;;中外大眾體育發(fā)展的比較研究[A];第3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范建榮;;政策移民與自發(fā)移民之比較研究[A];2013中國生態(tài)移民與區(qū)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3 周學政;;現(xiàn)代化比較的再思考[A];現(xiàn)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趙小云;郭成;;不同民族中學生學業(yè)自我發(fā)展的比較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邢占軍;;城鄉(xiāng)居民主觀幸福感初步比較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嶸;盧軍;吳松濤;;我國生活質(zhì)量指標的比較研究[A];2004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下)[C];2004年
7 趙小風;黃賢金;付重林;吳小根;;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環(huán)境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管理專業(yè)課程體系比較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秀山;;科技進步速度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的比較研究[A];面向復雜系統(tǒng)的管理理論與信息系統(tǒng)技術學術會議專輯[C];2000年
9 郁鵬;;中國四大區(qū)域城市發(fā)展比較研究[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廖遠濤;;我國特大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比較研究[A];2014(第九屆)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S02生態(tài)城市規(guī)劃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成廣雷;國內(nèi)外種子科學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比較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2 王文華;加拿大與中國經(jīng)濟詐欺犯罪比較[D];北京大學;2002年
3 王國棟;沿海與內(nèi)陸就地城市化的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金榮洲;7-9世紀中外司法制度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趙雪蓮;可持續(xù)發(fā)展宏觀經(jīng)濟調(diào)控政策體系比較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6 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桂玲;中英初始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謝德蓉;新老兩代家長對幼兒期望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吳艷君;國際慈善立法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劉莎;中韓消費者原產(chǎn)地效應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陳揚;三大國家級新區(qū)發(fā)展動力比較研究及啟示[D];蘭州大學;2013年
6 鄧雄鷹;中美比較廣告之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鄒琦;美日中小企業(yè)融資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林建華;基于科學素養(yǎng)的“醇”主題的教材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年
9 米蘭;《心靈之罪》與《晚安,,媽媽》的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10 郝健;二戰(zhàn)期間美國對華和對蘇租借援助的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280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62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