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樂府歌詩新變及與西域樂舞之關系
本文關鍵詞:漢武帝時期樂府歌詩新變及與西域樂舞之關系
【摘要】:漢武帝時期樂府歌詩較前代發(fā)生新變。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上突破舊制;音樂上用新聲;體式上出現(xiàn)新式雜言詩。漢武帝時期西域樂舞藝術的傳入,促進了樂府新聲的制作與發(fā)展,進而促成了樂府歌詩體式的新變。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
【分類號】:I207.22;J709.2
【正文快照】: 一、漢武帝時期樂府歌詩的新變漢武帝時期樂府歌詩與以往相比發(fā)生了新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歌詩內容突破舊制。首先,漢武帝時期樂府祭祀歌詩的內容突破了以往頌祖德、祀神靈的舊制!端螘分尽吩姓:“漢武帝雖頗造新哥,然不以光揚祖考崇述正德為先,但多詠祭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龍文玲;;論漢武帝《景星》及其文學史意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正學,王建萍;《李寄》主題芻議——兼議六朝文學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邵子華;;論戲劇沖突與人生雙極性的同構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3 鐘翠紅;李建華;;論江總的散文創(chuàng)作[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4 潘殊閑;;獨酌:李白內心孤獨的真實印記——兼論后世的獨酌情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王莉;;漢樂府挽歌歌辭考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楊合林;;五、七言詩體與漢樂府之關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李和平;;略論古代西域文化對漢語的影響[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8 徐禮節(jié);;論張王樂府寓“變”于“復”的藝術追求[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錢雯;;歷史與人:魯迅小說的兩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郭其智;;更愛枝頭弄金縷 異時相對掌絲綸——漢民族植物民俗文化舉隅[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國慶;;論北朝民歌創(chuàng)作的繼承性——與漢代北方民歌之比較[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呂進;;重慶與20世紀中國新詩[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3 邵正坤;;論北朝時期鮮卑的家庭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周保平;賀俊彥;;漢畫中的羽人與漢代的成仙思潮[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馬怡;;說}m[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李榮有;柯曙光;;漢畫中的鐘鼓樂懸綜考[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趙明正;;論漢樂府的貴族趣味和娛樂性[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8 張學智;;王夫之對明代嚴刑峻法的批判——以《尚書引義·舜典》為中心[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9 扶小蘭;;近代城市文化娛樂生活方式與社會心理之變遷[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陳國清;;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轉折[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7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10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成朝暉;“國風”與南北朝民歌中民間愛情詩的比較[D];湘潭大學;2010年
4 王明全;鮑參軍詩歌創(chuàng)獲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海燕;薛道衡詩文箋注與考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婧;保定老調的繼承與發(fā)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振認;荊軻形象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趙涓;突厥語文學與漢語文學殉情故事人物變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王洪軍;陸機詩歌情感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紅巖;孤蓬自振驚沙坐飛[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宏;漢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長生主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曾祥旭;論《郊祀歌》的神仙思想[J];南都學壇;2002年01期
3 葉崗;漢《郊祀歌》與讖緯之學[J];文學評論;1996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良運;;“創(chuàng)新”思維與當代詩詞“新變”[J];中華詩詞;2006年07期
2 徐兵;;“黍離之悲”與張炎艷情詞的新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8期
3 于東軍;韋巍;;文學革新與宮體詩的審美價值[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年10期
4 李輝;;若無新變 豈能稱雄——論《春江花月夜》之新變[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5 傅承洲;;清初話本的新變[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馬江濤;;試論曹植誄文的新變[J];新疆社科論壇;2008年03期
7 劉紅衛(wè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8 張?zhí)煨?;匕首·號角·新聲:《民立報》所刊游戲文章論析[J];名作欣賞;2010年29期
9 尹威;;論新時期以來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觀念的新變[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鐘文華;;文學通變發(fā)展論[J];天中學刊;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翟鵬玉;;佛學融攝與柳宗元主體審美范式的建構[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蔣大鳴;;桑弘羊的聚財措施和聚財思想初探[A];集雨窖文叢——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C];2000年
3 陳名實;;閩越國諸王史事探析[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何綿山;;淺談閩越文化對福建文化的影響[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華祝;雜談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人物[N];光明日報;2005年
2 何端中;漢武帝時期對酒泉敦煌的開發(fā)[N];酒泉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徐鋒;奇瑞殺出 家庭轎車醞釀新變局[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4 ;韓等離子電視大幅降價[N];中國電子報;2002年
5 杰文;化肥需求又有新變[N];中國物資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張建峰;第七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世紀新變臉[N];中國信息報;2001年
7 羅清啟;大小家電相互滲透帶來市場新變局[N];工人日報;2002年
8 馮雄(作者為廣東省電信公司總經理);解讀中國電信的經營怪圈[N];人民郵電;2001年
9 本報記者 萬鴿;中國社會分層結構衍生新變[N];中國企業(yè)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 賈書哲;聯(lián)合體挑戰(zhàn)專營店[N];中國質量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呂蔚;走出盛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趙健;晚清翻譯小說文體新變及其影響[D];復旦大學;2007年
3 宋立英;元和詩壇[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秦惠娟;民國時期詞學理論新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沈從文;中國舊體敘事詩之新變(1840-1940)[D];復旦大學;2010年
6 包秀艷;庾信文學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7 上官緒智;秦漢軍隊后勤保障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細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商人形象的新變[D];南昌大學;2007年
2 孫吉旺;漢武帝時期民族思想與民族政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6年
3 黃小妹;中唐邊塞詩簡論[D];安徽大學;2005年
4 李益長;劉白羽晚年散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沙曉會;陳與義對江西詩派的繼承與新變[D];河南大學;2008年
6 孔英民;張衡創(chuàng)作新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譚輝煌;宋元之際風雅詞派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8 陳宏;論博玄樂府的新變、影響及淵源[D];吉林大學;2005年
9 陳瑜;沈約詩歌創(chuàng)作芻論[D];吉林大學;2006年
10 李芳;新世紀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2606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260643.html